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3期)|王孝松: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7-13
2024年6月20日,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3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发布了论坛主报告《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目前北京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人均收入和开放水平等层面上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差距,北京市可以从打造地标商圈、培育本土品牌和促进本土消费等六个方面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王教授指出,在国家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积极发挥领头作用,统筹优化现有资源基础和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市的基本目标是在2025年初步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高效,功能业态完善,空间品质宜人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初步建成便民优质的社区消费网格,有效激发城市动力与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要形成国际消费有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高便利的商业消费空间新格局。
目前北京市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首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提升。与2019年国际组织专项工作组成立之初相比,在京国际组织新增30家,增幅达35%,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投行等重要国际组织总部均在北京落户,北京国际化程度愈加升高。其次,北京经济基础条件充足,消费繁荣度持续提高。2023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为29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且2023年来跨境旅游业与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除此之外,北京市积极发挥文化底蕴优势,聚焦老字号创新发展,加速布局商圈新地标,促进配套消费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发展,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北京的国际消费吸引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活跃的消费、成熟的市场的城市才有能力担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任。经济基础上,当前北京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以及占全国GDP的比重,均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典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消费规模上,2022年北京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7415元,人均消费支出为42683元,从全球来看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处于第三梯队,当前北京市服务业仅达到十年前发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门槛,甚至远低于部分顶级城市的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发展。开放水平上,尽管近年来北京入境旅客较多,但与世界知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入境旅客数量与人均消费支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发达消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北京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际发达消费城市均高度重视标志性商圈的规划与发展,同时鼓励后街经济、分时步行街区和主题街区等,广泛吸引全球的消费资源。例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纽约的老牌商圈第五大道是商业和文旅中心,以其高端百货商店、奢侈品牌旗舰店和历史建筑而闻名。在消费业态创新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模式,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例如,伦敦的西区剧院通过提供在线购票、虚拟现实观剧等便捷服务,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便捷的观剧体验。此外,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不断提升其个性化服务水平和消费环境质量。不仅注重街区的历史保护,还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打造独特的景观小品,为消费者提供别具一格的购物体验。同时,这些城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消费服务。
北京市可从六个方面加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一、在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打造多元化地标商圈并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第二、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鼓励北京老字号集聚化发展,促进本土品牌国际化,是北京引领消费新潮流的必经之路。第三、建立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推进绿色智能消费、支持数字消费等是优化消费结构的有效手段。第四、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面对消费升级的新趋势,需要依托文化优势,推进会商文旅体联动,提高城市消费能级,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第五、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从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流通联动新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促进创新和完善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在全球消费市场中树立起国际消费中心的品牌形象。第六、在消费秩序方面,由于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深化监管创新,对于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市场价格秩序的稳定,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和信用环境建设。
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3期)|王孝松: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
2024年6月20日,北京经济论坛(总第13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孝松教授发布了论坛主报告《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与路径》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目前北京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人均收入和开放水平等层面上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差距,北京市可以从打造地标商圈、培育本土品牌和促进本土消费等六个方面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王教授指出,在国家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积极发挥领头作用,统筹优化现有资源基础和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市的基本目标是在2025年初步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高效,功能业态完善,空间品质宜人的商业消费空间体系,初步建成便民优质的社区消费网格,有效激发城市动力与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要形成国际消费有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高便利的商业消费空间新格局。
目前北京市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首先,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提升。与2019年国际组织专项工作组成立之初相比,在京国际组织新增30家,增幅达35%,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亚投行等重要国际组织总部均在北京落户,北京国际化程度愈加升高。其次,北京经济基础条件充足,消费繁荣度持续提高。2023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为29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且2023年来跨境旅游业与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除此之外,北京市积极发挥文化底蕴优势,聚焦老字号创新发展,加速布局商圈新地标,促进配套消费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发展,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北京的国际消费吸引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活跃的消费、成熟的市场的城市才有能力担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任。经济基础上,当前北京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以及占全国GDP的比重,均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典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消费规模上,2022年北京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7415元,人均消费支出为42683元,从全球来看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处于第三梯队,当前北京市服务业仅达到十年前发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门槛,甚至远低于部分顶级城市的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发展。开放水平上,尽管近年来北京入境旅客较多,但与世界知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入境旅客数量与人均消费支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发达消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北京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际发达消费城市均高度重视标志性商圈的规划与发展,同时鼓励后街经济、分时步行街区和主题街区等,广泛吸引全球的消费资源。例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纽约的老牌商圈第五大道是商业和文旅中心,以其高端百货商店、奢侈品牌旗舰店和历史建筑而闻名。在消费业态创新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模式,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例如,伦敦的西区剧院通过提供在线购票、虚拟现实观剧等便捷服务,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便捷的观剧体验。此外,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不断提升其个性化服务水平和消费环境质量。不仅注重街区的历史保护,还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打造独特的景观小品,为消费者提供别具一格的购物体验。同时,这些城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消费服务。
北京市可从六个方面加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一、在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打造多元化地标商圈并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第二、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鼓励北京老字号集聚化发展,促进本土品牌国际化,是北京引领消费新潮流的必经之路。第三、建立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推进绿色智能消费、支持数字消费等是优化消费结构的有效手段。第四、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现代文化资源,面对消费升级的新趋势,需要依托文化优势,推进会商文旅体联动,提高城市消费能级,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第五、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从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流通联动新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促进创新和完善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在全球消费市场中树立起国际消费中心的品牌形象。第六、在消费秩序方面,由于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深化监管创新,对于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市场价格秩序的稳定,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和信用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