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北京经济论坛

北京经济论坛(2019年上半年)在人民大学顺利举行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08-02

2019年7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崇德西楼815会议室成功举办“北京经济论坛(2019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志新,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李文钊、侯新立等出席会议。


<p style="color:#383838;font-family:-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font-size:16px;text-align:justify;background-color:#ffffff;"="">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了领导致辞环节,他对参会的嘉宾进行了介绍,对大家的参会和支持人大首发院工作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的经济体量很大,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它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北京市高端智库,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更责无旁贷要对目前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其背后隐含的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围绕北京市在新时代发展的新格局、新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培养一批知北京、懂北京的专家团队。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主持了接续进行的报告发布环节。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代志新为本次论坛两位主报告人,他们分别围绕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减税降费等主题对2019年上半年的北京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汇报。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北京宏观经济报告《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北京经济》。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北京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但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在减税降费、消费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和城市更新建设等积极财政政策和系列改革举措的提振作用下,北京多项经济指标企稳或改善,GDP增速稳中趋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投资和消费增速大幅回升,CPI、PPI和投资价格指数较去年涨幅回落,金融风险有所缓解。但是,随着北京经济旧动能去化速度加快,而新动能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经济供给面下行压力加大,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导致各产业增长的波动加剧,服务业和工业增速先后回落,企业效益出现恶化,市场信心明显回落。

报告进一步指出,北京经济已经率先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首都功能定位、总部经济转型、常住人口见顶回落、人口结构老龄化、三产占比超过80%、城镇化率接近90%,使得北京相比以往时期和全国其他地区更加迫切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和服务业开放成果不断显现。但人均公共资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总量减少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制约了城市创新发展活力。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十大风险点冲击,下半年除了采取防范短期风险的一般性举措,还需要考虑北京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经济运行特点,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第一,高度重视北京经济供给面的短期下行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第二,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稳增长和调结构功能,加快市场性的新动能培育。第三,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释放北京经济增长潜力。第四,建立与北京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供更加适宜的投融资环境。第五,优化户籍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保持稳定有序的人口增长和人才流动。第六、提高北京城市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两大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工作。

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代志新发布了《减税降费背景下北京税收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报告指出,上半年北京市税收形势保持稳定。但随着减税降费政策推进落实,减税降费效果显著,财政收入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与减税相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减税效果明显。虽然北京正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对北京税收收入贡献不断增加,但新税源增长仍有待时日,目前尚未成为税收收入主要支撑;而传统行业逐步迁出,传统税源流失,因此在转型阵痛期,税收压力依然较大。在收入减税并且财政支出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为更好应对当前税收经济形势,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财政收入方面。强化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为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依法依规组织收入,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及时收回沉淀资金等方式合理组织收入弥补减收缺口。第二,财政支出方面。一方面要尽量控制支出数量,统筹管理,优先将支出投入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从支出效率入手,注重财政支出质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第三,税收工作方面。减税降费仍是下半年税收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纳税的隐性遵从成本。此外,在减税降费的同时,税收征管水平应同步提升,这对于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要求和减税降费带来税收收入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了第三阶段的主题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作为主题演讲嘉宾从三个方面对进行北京经济高质量研究做出指导和要求。首先,要从中长期看短期,结合北京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其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去分析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化。北京经济增速趋势性的回落与北京首都功能的疏解和重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定位变化有一定的匹配性。其次,要从世界、从全国的角度看北京,系统地比较北京的参数和全国的参数的异同之处,梳理北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和传递情况及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机制。北京作为首都,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它的特点、亮点和缺点。今年上半年北京投资和消费增速的逆势上扬反映了北京市对中央“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政策的贯彻落实。最后,要从关键行业、关键区域看北京,对旅游消费、教育投入和产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行业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关键区域重点关注,研究透彻,提出真知灼见。高校智库要敢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策性研究,坚持说真话,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针对当前北京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发表了主题演讲,着重讨论了减税降费以及当前重大的政策变化。魏加宁表示,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通过尽可能地减轻税费负担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活力。另外,在分析北京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需紧密联系我国最新的重大政策变化。当前值得注意的政策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从全面紧缩向结构性定向宽松转变,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实行政策倾斜。第二,为贯彻落实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最近又推出了11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加快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第三,产业政策在加快转型,实现从刚性到柔性、从纵向到横向、从倾斜性到功能性以及从以国家利益(或地方利益)为中心向以国际规则为准绳的产业政策转变;同时,要加快产业政策向竞争性政策转型,强化政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职能,对不同部门出台的经济政策进行竞争审查。第四,民企政策发生重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营经济发表重要讲话,鼓励、支持民企发展壮大。应积极推进民企政策的法治化进程,将“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写入宪法。第五,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中美贸易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中国应重点做好自己的事,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以促进技术创新。此外,中国还应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结构性通缩和趋势性滞胀哪个风险更大。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结合调研情况,对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展开了研讨。他指出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需要思考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定位关系问题及其“中心-外围”布局问题。将人力资本密集型、研发密集型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等布局在首都相对中心地带,而将高精尖制造体系布局在首都相对外围地带是最为合理的战略选择。调研发现,北京部分地区特别是部分镇区的产业规划与地区发展要素条件不匹配,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产业土地产权周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跟不上产业规划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清理一般制造业和工业大院过程中,产业断层和就业安全风险逐步凸显,财政收入增速呈现下滑趋势,亟需从改革产业用地制度、实施新型的人才引进制度、强化首都外围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寻求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与新突破口。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对于北京经济论坛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黄石松认为,北京经济论坛首次举办拥有非常不错的开局,后续发展需注重体现“京味”,发掘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鉴于北京在我国政策安排中的特殊战略定位,在综合考察政治、社会稳定因素后,研究者应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经济评价体系,利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研究团队,打造首都经济研究的特色学术品牌。此外,北京经济论坛未来要注重以点代面,在把握北京宏观经济发展脉络的同时,更要对关键领域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关注中观层面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健康养老、医疗产业发展问题等等。

最后,李文钊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再次感谢大家参加第一期北京经济论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汇报和主题演讲促进了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交流,也推动了对北京经济相关专题的高质量研究。




北京经济论坛(2019年上半年)在人民大学顺利举行

2019年7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崇德西楼815会议室成功举办“北京经济论坛(2019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志新,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李文钊、侯新立等出席会议。


<p style="color:#383838;font-family:-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font-size:16px;text-align:justify;background-color:#ffffff;"="">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了领导致辞环节,他对参会的嘉宾进行了介绍,对大家的参会和支持人大首发院工作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的经济体量很大,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它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北京市高端智库,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更责无旁贷要对目前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态势及其背后隐含的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围绕北京市在新时代发展的新格局、新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培养一批知北京、懂北京的专家团队。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主持了接续进行的报告发布环节。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代志新为本次论坛两位主报告人,他们分别围绕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减税降费等主题对2019年上半年的北京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汇报。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北京宏观经济报告《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北京经济》。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北京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但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在减税降费、消费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和城市更新建设等积极财政政策和系列改革举措的提振作用下,北京多项经济指标企稳或改善,GDP增速稳中趋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投资和消费增速大幅回升,CPI、PPI和投资价格指数较去年涨幅回落,金融风险有所缓解。但是,随着北京经济旧动能去化速度加快,而新动能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经济供给面下行压力加大,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导致各产业增长的波动加剧,服务业和工业增速先后回落,企业效益出现恶化,市场信心明显回落。

报告进一步指出,北京经济已经率先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首都功能定位、总部经济转型、常住人口见顶回落、人口结构老龄化、三产占比超过80%、城镇化率接近90%,使得北京相比以往时期和全国其他地区更加迫切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和服务业开放成果不断显现。但人均公共资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总量减少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制约了城市创新发展活力。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十大风险点冲击,下半年除了采取防范短期风险的一般性举措,还需要考虑北京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经济运行特点,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第一,高度重视北京经济供给面的短期下行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第二,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稳增长和调结构功能,加快市场性的新动能培育。第三,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释放北京经济增长潜力。第四,建立与北京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供更加适宜的投融资环境。第五,优化户籍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保持稳定有序的人口增长和人才流动。第六、提高北京城市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两大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工作。

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代志新发布了《减税降费背景下北京税收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报告指出,上半年北京市税收形势保持稳定。但随着减税降费政策推进落实,减税降费效果显著,财政收入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与减税相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减税效果明显。虽然北京正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对北京税收收入贡献不断增加,但新税源增长仍有待时日,目前尚未成为税收收入主要支撑;而传统行业逐步迁出,传统税源流失,因此在转型阵痛期,税收压力依然较大。在收入减税并且财政支出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管理形势较为严峻。

为更好应对当前税收经济形势,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财政收入方面。强化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为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依法依规组织收入,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及时收回沉淀资金等方式合理组织收入弥补减收缺口。第二,财政支出方面。一方面要尽量控制支出数量,统筹管理,优先将支出投入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从支出效率入手,注重财政支出质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第三,税收工作方面。减税降费仍是下半年税收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提升纳税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纳税的隐性遵从成本。此外,在减税降费的同时,税收征管水平应同步提升,这对于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要求和减税降费带来税收收入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了第三阶段的主题演讲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作为主题演讲嘉宾从三个方面对进行北京经济高质量研究做出指导和要求。首先,要从中长期看短期,结合北京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其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去分析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化。北京经济增速趋势性的回落与北京首都功能的疏解和重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定位变化有一定的匹配性。其次,要从世界、从全国的角度看北京,系统地比较北京的参数和全国的参数的异同之处,梳理北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和传递情况及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机制。北京作为首都,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它的特点、亮点和缺点。今年上半年北京投资和消费增速的逆势上扬反映了北京市对中央“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政策的贯彻落实。最后,要从关键行业、关键区域看北京,对旅游消费、教育投入和产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行业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关键区域重点关注,研究透彻,提出真知灼见。高校智库要敢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策性研究,坚持说真话,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针对当前北京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发表了主题演讲,着重讨论了减税降费以及当前重大的政策变化。魏加宁表示,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通过尽可能地减轻税费负担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活力。另外,在分析北京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需紧密联系我国最新的重大政策变化。当前值得注意的政策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从全面紧缩向结构性定向宽松转变,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实行政策倾斜。第二,为贯彻落实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最近又推出了11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加快了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第三,产业政策在加快转型,实现从刚性到柔性、从纵向到横向、从倾斜性到功能性以及从以国家利益(或地方利益)为中心向以国际规则为准绳的产业政策转变;同时,要加快产业政策向竞争性政策转型,强化政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职能,对不同部门出台的经济政策进行竞争审查。第四,民企政策发生重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营经济发表重要讲话,鼓励、支持民企发展壮大。应积极推进民企政策的法治化进程,将“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写入宪法。第五,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中美贸易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中国应重点做好自己的事,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以促进技术创新。此外,中国还应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结构性通缩和趋势性滞胀哪个风险更大。

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结合调研情况,对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展开了研讨。他指出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需要思考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定位关系问题及其“中心-外围”布局问题。将人力资本密集型、研发密集型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等布局在首都相对中心地带,而将高精尖制造体系布局在首都相对外围地带是最为合理的战略选择。调研发现,北京部分地区特别是部分镇区的产业规划与地区发展要素条件不匹配,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产业土地产权周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跟不上产业规划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清理一般制造业和工业大院过程中,产业断层和就业安全风险逐步凸显,财政收入增速呈现下滑趋势,亟需从改革产业用地制度、实施新型的人才引进制度、强化首都外围地区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寻求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与新突破口。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对于北京经济论坛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黄石松认为,北京经济论坛首次举办拥有非常不错的开局,后续发展需注重体现“京味”,发掘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鉴于北京在我国政策安排中的特殊战略定位,在综合考察政治、社会稳定因素后,研究者应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经济评价体系,利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研究团队,打造首都经济研究的特色学术品牌。此外,北京经济论坛未来要注重以点代面,在把握北京宏观经济发展脉络的同时,更要对关键领域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关注中观层面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健康养老、医疗产业发展问题等等。

最后,李文钊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再次感谢大家参加第一期北京经济论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汇报和主题演讲促进了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交流,也推动了对北京经济相关专题的高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