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丨姚永玲: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0-26

2021年10月10日星期天,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以“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为主题展开报告。汇报内容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北京与国际中心城市、北京各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潜力空间以及新发展格局下北京承担京津冀核心城市职能的对策建议。

文/姚永玲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她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在总体规模、内部分工、经济发展、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不同。北京既要承担国际中心城市的职能,又要承担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这两种角色如何兼顾,内部结构如何布局,这是将来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把北京与国际中心城市进行比较,有利于补齐差距,明确前进的方向。随着北京市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结果是核心城区发展水平会更高,要素会更集中,成本也会更高。同时,其内部整体水平发展会进一步提升,高端要素会进一步的聚集,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高,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其次,她着重对比分析了北京各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指标来看,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候,非常一致的结论是内部断层。2014到2019年的数据显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已经从聚集阶段进入了扩散阶段,北京对外围地区的扩散不及对相邻河北地区的扩散。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北京继续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的加大,不能让北京市停下脚步等,但是又要推动京津冀协同,这是京津冀地区亟需突破的问题。在北京疏解产业的过程中,到底是一味地疏解到河北地区,还是要疏解到适合的外围地区,这是下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同时,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要素成本、产业结构、边界地区的发展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基于以上的分析,她提出了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 一是要对城市的内部功能进行细分,把划分内部十六区功能作为切入点。内部以海淀、朝阳为核心来承担国际中心城市职能,外围的地区要承担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的中心职能。

● 二是强化核心城区聚集功能,只有核心城市聚集高端要素,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从而承担国际中心城市的职能。具体措施提高北京核心城区的土地承载力和土地使用效率,包括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挖掘北京市核心区的高端制造业增长点,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历史机会,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

● 三是产业融合与多维网络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增长河北、天津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力。

● 四是强化外围地区的力量,北京市规模、人口、空间范围都很大,但是在强调其功能的时候,忽略了外围地区的发展,也就是说,北京郊区和北京城市中心的差距比较大,外围广阔的空间以及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外围地区大力发展与高精尖产业配套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边界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可以使北京空间进一步向外延伸,也带动了河北和天津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一体化框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丨姚永玲: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

2021年10月10日星期天,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以“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为主题展开报告。汇报内容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北京与国际中心城市、北京各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潜力空间以及新发展格局下北京承担京津冀核心城市职能的对策建议。

文/姚永玲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她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在总体规模、内部分工、经济发展、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不同。北京既要承担国际中心城市的职能,又要承担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这两种角色如何兼顾,内部结构如何布局,这是将来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把北京与国际中心城市进行比较,有利于补齐差距,明确前进的方向。随着北京市向国际性城市发展,结果是核心城区发展水平会更高,要素会更集中,成本也会更高。同时,其内部整体水平发展会进一步提升,高端要素会进一步的聚集,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高,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其次,她着重对比分析了北京各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指标来看,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候,非常一致的结论是内部断层。2014到2019年的数据显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已经从聚集阶段进入了扩散阶段,北京对外围地区的扩散不及对相邻河北地区的扩散。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北京继续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的加大,不能让北京市停下脚步等,但是又要推动京津冀协同,这是京津冀地区亟需突破的问题。在北京疏解产业的过程中,到底是一味地疏解到河北地区,还是要疏解到适合的外围地区,这是下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同时,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要素成本、产业结构、边界地区的发展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基于以上的分析,她提出了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 一是要对城市的内部功能进行细分,把划分内部十六区功能作为切入点。内部以海淀、朝阳为核心来承担国际中心城市职能,外围的地区要承担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的中心职能。

● 二是强化核心城区聚集功能,只有核心城市聚集高端要素,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从而承担国际中心城市的职能。具体措施提高北京核心城区的土地承载力和土地使用效率,包括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挖掘北京市核心区的高端制造业增长点,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历史机会,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

● 三是产业融合与多维网络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增长河北、天津第三产业发展的实力。

● 四是强化外围地区的力量,北京市规模、人口、空间范围都很大,但是在强调其功能的时候,忽略了外围地区的发展,也就是说,北京郊区和北京城市中心的差距比较大,外围广阔的空间以及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外围地区大力发展与高精尖产业配套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边界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可以使北京空间进一步向外延伸,也带动了河北和天津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一体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