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0-26

2021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在人民大学博物馆二层大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论坛并发表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做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论坛活动。

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周浩,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叶振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以及多家媒体到场参会。

01 开幕致辞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发表开幕致辞。他首先感谢了各位嘉宾对人大首发院主办的一系列活动的长期支持,他指出今年是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第七个年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要有新的站位、新的发展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久久为功的战略,这其中也体现了未来大市场、大体系的构建中所面临的难处,区域增长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竞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在京津冀论坛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一些真正的对策,为国家的区域战略做出贡献。

02 主题报告

姚永玲|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第二部分是主题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以“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为主题展开汇报。她首先深入分析了北京市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在总体规模、内部分工、经济发展、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不同。其次,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指标来看,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候,非常一致的结论是内部断层。2014到2019年的数据显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已经从聚集阶段进入了扩散阶段,北京对外围地区的扩散不及对相邻河北地区的扩散。同时,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特别是在要素成本、产业结构、边界地区的发展等方面。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姚老师提出新发展格局中北京承担国际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心职能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一是内部空间细分,使国际中心功能与京津冀地区核心职能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北京市核心城区聚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构建产业融合与多维网络,建设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强化外围地区力量,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

03 主旨演讲

周浩|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周浩首先介绍了现代化都市圈的内涵与外延。都市圈不是行政区的简单叠加,而是经济区域、社会区域、生态区域的综合集成。从各国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来看,基本都是经历了先集中、后向外疏散、再形成多中心和更广范围协同发展格局的演进路径,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知名都市圈,这些国际经验为打造世界级都市圈提供了一些借鉴。加强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基本动力,各城市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是实现路径。虽然以首都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日益清晰,但是,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落差较大。随着都市圈建设总体框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北京市将进一步发挥首都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的统筹实施,确保各领域协同发展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并有机衔接。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表示北京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北京的人口增速非常快,之后走向了相对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就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心城市的职能,比如金融、科技、服务业以及总部经济发展等商务功能。如何发挥北京市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考虑从域内疏解和域外疏解两个方面入手。域内疏解是把中心城区的一些功能、人口和产业功能疏解到城六区以外,域外疏解主要是雄安新区。整个京津冀地区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就要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有效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刻理解北京“一核两翼”的概念。

张建平|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三大经济圈,在“双循环”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大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对国际国内资本吸引力比较强,背后得益于这两个地区在国际化、市场化方面走得比较快。北京作为核心城市,空间跟国际大都市非常相近,但是中国人均GDP水平跟世界一流大都市的落差还是比较大的。未来希望通过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的逻辑,最终能够让经济总量继续提升,最为关键的是,未来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双向贸易和投资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北京发展的需求都很强劲。

叶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叶振宇表示过去七年,京津冀GDP比重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下降。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但是京津冀人均GDP差距没有收敛,人均收入水平缩减也比预期要缓慢。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治理层面一直没有突破、没有打破传统的行政体制分割和地区分割,导致协调发展的成本很高,甚至高于收益。下一步能否做大增量、机会点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再从理论、从发展的格局来进行考虑的。京津冀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落差比较大,增强政府的互动能力,不断适应企业的成长。生产网络、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是形成更强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分享的主题是“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研究”。他表示北京经济产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北京科技成果没有办法在周边落地转化,很多都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二是北京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着断链问题,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成为关键。提到长三角能想到苏州和昆山制造业强势,提到珠三角能想到东莞和佛山,然而,提到京津冀就找不到一家强势制造业,这就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是不足的。北京的高端研发、总部经济、品牌营销是面向全国的,对区域的服务相对薄弱。最后,他提出了打造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节点城市、建立产业链的“链长制”、推动北京的科技成果向周边优势产业扩散等对策建议。

04 总结发言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论坛接近尾声,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学术研究是从小切口入手,而政策实践是系统性的通盘考虑,如何把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进行对接,这是智库所应发挥的作用。各位专家的发言和讨论实现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把战略蓝图转化为实际效果。

本次论坛活动还通过中国网、央视频、新浪、百度、凤凰、微博、小鹅通等主流网站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全网累计超32万人次收看论坛直播。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总第2期)”在人民大学博物馆二层大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论坛并发表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做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论坛活动。

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周浩,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叶振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以及多家媒体到场参会。

01 开幕致辞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发表开幕致辞。他首先感谢了各位嘉宾对人大首发院主办的一系列活动的长期支持,他指出今年是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第七个年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要有新的站位、新的发展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久久为功的战略,这其中也体现了未来大市场、大体系的构建中所面临的难处,区域增长级、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的竞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在京津冀论坛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一些真正的对策,为国家的区域战略做出贡献。

02 主题报告

姚永玲|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第二部分是主题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以“新发展格局中北京如何承担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职能”为主题展开汇报。她首先深入分析了北京市与其他国际中心城市在总体规模、内部分工、经济发展、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不同。其次,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指标来看,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候,非常一致的结论是内部断层。2014到2019年的数据显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已经从聚集阶段进入了扩散阶段,北京对外围地区的扩散不及对相邻河北地区的扩散。同时,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特别是在要素成本、产业结构、边界地区的发展等方面。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姚老师提出新发展格局中北京承担国际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心职能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一是内部空间细分,使国际中心功能与京津冀地区核心职能有效衔接;二是强化北京市核心城区聚集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构建产业融合与多维网络,建设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强化外围地区力量,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

03 主旨演讲

周浩|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周浩首先介绍了现代化都市圈的内涵与外延。都市圈不是行政区的简单叠加,而是经济区域、社会区域、生态区域的综合集成。从各国都市圈的发展过程来看,基本都是经历了先集中、后向外疏散、再形成多中心和更广范围协同发展格局的演进路径,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知名都市圈,这些国际经验为打造世界级都市圈提供了一些借鉴。加强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是基本动力,各城市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是实现路径。虽然以首都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日益清晰,但是,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落差较大。随着都市圈建设总体框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北京市将进一步发挥首都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的统筹实施,确保各领域协同发展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并有机衔接。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表示北京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北京的人口增速非常快,之后走向了相对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就要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心城市的职能,比如金融、科技、服务业以及总部经济发展等商务功能。如何发挥北京市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考虑从域内疏解和域外疏解两个方面入手。域内疏解是把中心城区的一些功能、人口和产业功能疏解到城六区以外,域外疏解主要是雄安新区。整个京津冀地区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就要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有效衔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刻理解北京“一核两翼”的概念。

张建平|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商务部研究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三大经济圈,在“双循环”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大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对国际国内资本吸引力比较强,背后得益于这两个地区在国际化、市场化方面走得比较快。北京作为核心城市,空间跟国际大都市非常相近,但是中国人均GDP水平跟世界一流大都市的落差还是比较大的。未来希望通过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的逻辑,最终能够让经济总量继续提升,最为关键的是,未来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双向贸易和投资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北京发展的需求都很强劲。

叶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研究员叶振宇表示过去七年,京津冀GDP比重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在下降。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但是京津冀人均GDP差距没有收敛,人均收入水平缩减也比预期要缓慢。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治理层面一直没有突破、没有打破传统的行政体制分割和地区分割,导致协调发展的成本很高,甚至高于收益。下一步能否做大增量、机会点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再从理论、从发展的格局来进行考虑的。京津冀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落差比较大,增强政府的互动能力,不断适应企业的成长。生产网络、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是形成更强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分享的主题是“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研究”。他表示北京经济产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北京科技成果没有办法在周边落地转化,很多都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二是北京京津冀产业链存在着断链问题,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成为关键。提到长三角能想到苏州和昆山制造业强势,提到珠三角能想到东莞和佛山,然而,提到京津冀就找不到一家强势制造业,这就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都是不足的。北京的高端研发、总部经济、品牌营销是面向全国的,对区域的服务相对薄弱。最后,他提出了打造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节点城市、建立产业链的“链长制”、推动北京的科技成果向周边优势产业扩散等对策建议。

04 总结发言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论坛接近尾声,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学术研究是从小切口入手,而政策实践是系统性的通盘考虑,如何把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进行对接,这是智库所应发挥的作用。各位专家的发言和讨论实现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把战略蓝图转化为实际效果。

本次论坛活动还通过中国网、央视频、新浪、百度、凤凰、微博、小鹅通等主流网站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全网累计超32万人次收看论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