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第1期)丨叶堂林: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研究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6-28
2021年6月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第1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堂林主要与大家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二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对策建议。
首先,大数据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较为显著。他表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其中,北京的批发与零售业的增长得到了显著的抑制,这要归功于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从三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北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户数有所下降,天津有所增加,石家庄、沧州、衡水大幅上升,可见在制造业方面河北在这几年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成效。北京注册资本最多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天津主要是金融业租赁商务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业,河北主要是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和建筑业,从这个角度看,三地的产业分工日益明朗,协同状况较为乐观。
但是,北京虽然处于产业链的研发销售环节,由于北京高端的服务业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在区域内服务是不够的。天津虽然处于产业链的资本环节和销售环节,金融业是最大的产业,但是其注册资本相当于北京的一半,所以体量非常有限。河北总体是制造业支撑,但是跟北京的研发之间缺乏很好的对接。北京的资本在区域辐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协同步伐在加快,创新活力日益彰显,然而,北京的科技赋能在周边难以落地转化。创新成果的供给和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北京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是相对不够的。三地之间创新能力的落差和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制约了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三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都有很大的差距,京津冀的产业链衔接还很不够,成果的对接机制、相关产业基础和配套不足。
在此基础上,他提了三个对策建议。第一,充分释放北京的科技研发潜力,推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搭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面向津冀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第二,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在津冀主要的产业集聚园区设立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在津冀设立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不仅仅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还要通过创新外溢和发展模式外溢带动区域发展。此外,必须强调公共服务先行,进一步鼓励创新性企业在津冀投资。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第1期)丨叶堂林: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研究
2021年6月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第1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堂林主要与大家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二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对策建议。
首先,大数据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较为显著。他表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其中,北京的批发与零售业的增长得到了显著的抑制,这要归功于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从三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北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户数有所下降,天津有所增加,石家庄、沧州、衡水大幅上升,可见在制造业方面河北在这几年取得一个非常好的成效。北京注册资本最多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天津主要是金融业租赁商务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业,河北主要是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和建筑业,从这个角度看,三地的产业分工日益明朗,协同状况较为乐观。
但是,北京虽然处于产业链的研发销售环节,由于北京高端的服务业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在区域内服务是不够的。天津虽然处于产业链的资本环节和销售环节,金融业是最大的产业,但是其注册资本相当于北京的一半,所以体量非常有限。河北总体是制造业支撑,但是跟北京的研发之间缺乏很好的对接。北京的资本在区域辐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的协同步伐在加快,创新活力日益彰显,然而,北京的科技赋能在周边难以落地转化。创新成果的供给和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北京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是相对不够的。三地之间创新能力的落差和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制约了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三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都有很大的差距,京津冀的产业链衔接还很不够,成果的对接机制、相关产业基础和配套不足。
在此基础上,他提了三个对策建议。第一,充分释放北京的科技研发潜力,推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搭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面向津冀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第二,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在津冀主要的产业集聚园区设立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在津冀设立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不仅仅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还要通过创新外溢和发展模式外溢带动区域发展。此外,必须强调公共服务先行,进一步鼓励创新性企业在津冀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