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 主旨演讲(二)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11-12
2025 年 10 月 30 日,第二届 “江山论坛” 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成教授受邀参会,围绕 “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主题,分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国际国内视野剖析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实证数据梳理区域短板,提出针对性破局路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江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江成教授在报告开篇表示,此次参会既是学习李院长、张教授等专家研究成果的机会,也希望通过分享首经贸特大院的初步研究,与同仁共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他指出,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需先立足全球与国内发展大势 —— 从国际看,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美国 “硅谷 — 波士顿 — 奥斯汀” 创新走廊、欧盟 “地平线计划”、日本 “产学官金” 联动等举措,均证明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从国内看,在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战略指引下,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以 “九城联动” 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破万亿,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梯度协同发展模式,成渝双城经济圈以 “一城多园” 推动产业升级,而京津冀作为国家战略承载区,虽已在交通、生态、产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但如何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背景下,与津冀形成产业梯度互补的格局,成为 “十五五” 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重点聚焦人才、技术、资本三大微观创新要素,探索其跨域流通与良性循环路径。” 江成教授强调,这一方向与张教授此前提出的 “三地要素差异” 观点高度契合,也是破解区域协同瓶颈的核心抓手。他进一步介绍团队的分析框架:首先 “摸家底”,梳理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基础条件并对标长三角寻找短板;其次 “看联动”,构建人才、技术、资本多层网络,分析要素流动特征与区域差异;最后 “提对策”,针对问题提出可落地的协同举措。
在 “摸家底” 环节,江成教授用实证数据揭示京津冀创新要素的现状与差距:人才方面,2023 年京津冀研发人员数量较 2014 年增长 1.5 倍,北京研发人才占比从 53% 升至 58%,形成 “单极强化” 格局,而京津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人员合计占比 49.39%,河北各城市不足北京或天津的 50%,人才多中心协同尚未形成;技术方面,2023 年京津冀新增授权发明专利 13.64 万件(北京占 10.79 万件),但与长三角 24.77 万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核心技术攻关亟待加强;资本方面,2023 年京津冀研发经费总量占全国 13%、投入强度达 4%,均高于全国及长三角水平,北京以 6.37% 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而河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尚未达全国平均,区域均衡性不足。
谈及要素网络流通特征,江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人才网络呈现 “双核心 — 边缘” 结构,北京、天津为双枢纽,廊坊、衡水是双向流动节点,保定、石家庄承接能力提升,但沧州、邯郸、承德等河北城市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境;技术网络协同度下降,北京、天津以技术外溢主导,承德、廊坊等城市虽技术吸引力提升,但仍高度依赖京津技术输入;资本网络合作趋密,北京扮演 “资金泵” 角色,天津呈双向均衡态势,廊坊、石家庄、保定内向资本集聚增强,但河北多数城市外向资本连接能力弱,沧州、衡水等面临 “投资吸引力不足 + 资本外流” 双重压力。值得关注的是,将三大要素网络聚合分析后发现,以京津为核心的模块已从 2014 年 4 城扩容至 2023 年 9 城(占比 69%),但张家口、承德、邢台、邯郸仍处边缘,区域分化问题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江成教授提出四大对策建议:一是优化创新网络结构,构建 “多中心、分布式” 共同体,强化北京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支持保定、石家庄、唐山建设专业化创新中心,打破边缘城市 “孤岛困境”,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二是深化制度创新,试点跨区域产业链 “产值分析、税收分成”,完善知识产权生态并对联合研发成果实行 “首购首用” 补贴,将技术合同落地率、跨域专利占比纳入地方绩效;三是推进同城化发展,实现重大科研设施区域共享,建立 “京津科学家 + 河北工程师” 团队及三地职称、社保互通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健全投融资服务并共建项目库与基金库;四是构建韧性生态,建设京津冀创新要素流通大数据平台,依托 AI 算法匹配要素资源,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并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对接,建立风险准备金应对技术转化失败、产业链外迁等问题。
江成教授最后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已收录于《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蓝皮书,团队还围绕上述建议撰写了一系列资政报告并提交政府有关部门,希望为 “十五五”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其报告中扎实的实证分析与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引发在场嘉宾对京津冀要素协同的深入讨论,为论坛增添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编辑 | 林臻杰
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 主旨演讲(二)
2025 年 10 月 30 日,第二届 “江山论坛” 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成教授受邀参会,围绕 “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主题,分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国际国内视野剖析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实证数据梳理区域短板,提出针对性破局路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江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江成教授在报告开篇表示,此次参会既是学习李院长、张教授等专家研究成果的机会,也希望通过分享首经贸特大院的初步研究,与同仁共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他指出,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需先立足全球与国内发展大势 —— 从国际看,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美国 “硅谷 — 波士顿 — 奥斯汀” 创新走廊、欧盟 “地平线计划”、日本 “产学官金” 联动等举措,均证明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从国内看,在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战略指引下,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以 “九城联动” 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破万亿,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梯度协同发展模式,成渝双城经济圈以 “一城多园” 推动产业升级,而京津冀作为国家战略承载区,虽已在交通、生态、产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但如何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背景下,与津冀形成产业梯度互补的格局,成为 “十五五” 期间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重点聚焦人才、技术、资本三大微观创新要素,探索其跨域流通与良性循环路径。” 江成教授强调,这一方向与张教授此前提出的 “三地要素差异” 观点高度契合,也是破解区域协同瓶颈的核心抓手。他进一步介绍团队的分析框架:首先 “摸家底”,梳理京津冀三地创新要素基础条件并对标长三角寻找短板;其次 “看联动”,构建人才、技术、资本多层网络,分析要素流动特征与区域差异;最后 “提对策”,针对问题提出可落地的协同举措。
在 “摸家底” 环节,江成教授用实证数据揭示京津冀创新要素的现状与差距:人才方面,2023 年京津冀研发人员数量较 2014 年增长 1.5 倍,北京研发人才占比从 53% 升至 58%,形成 “单极强化” 格局,而京津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人员合计占比 49.39%,河北各城市不足北京或天津的 50%,人才多中心协同尚未形成;技术方面,2023 年京津冀新增授权发明专利 13.64 万件(北京占 10.79 万件),但与长三角 24.77 万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核心技术攻关亟待加强;资本方面,2023 年京津冀研发经费总量占全国 13%、投入强度达 4%,均高于全国及长三角水平,北京以 6.37% 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而河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尚未达全国平均,区域均衡性不足。
谈及要素网络流通特征,江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人才网络呈现 “双核心 — 边缘” 结构,北京、天津为双枢纽,廊坊、衡水是双向流动节点,保定、石家庄承接能力提升,但沧州、邯郸、承德等河北城市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境;技术网络协同度下降,北京、天津以技术外溢主导,承德、廊坊等城市虽技术吸引力提升,但仍高度依赖京津技术输入;资本网络合作趋密,北京扮演 “资金泵” 角色,天津呈双向均衡态势,廊坊、石家庄、保定内向资本集聚增强,但河北多数城市外向资本连接能力弱,沧州、衡水等面临 “投资吸引力不足 + 资本外流” 双重压力。值得关注的是,将三大要素网络聚合分析后发现,以京津为核心的模块已从 2014 年 4 城扩容至 2023 年 9 城(占比 69%),但张家口、承德、邢台、邯郸仍处边缘,区域分化问题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江成教授提出四大对策建议:一是优化创新网络结构,构建 “多中心、分布式” 共同体,强化北京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支持保定、石家庄、唐山建设专业化创新中心,打破边缘城市 “孤岛困境”,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二是深化制度创新,试点跨区域产业链 “产值分析、税收分成”,完善知识产权生态并对联合研发成果实行 “首购首用” 补贴,将技术合同落地率、跨域专利占比纳入地方绩效;三是推进同城化发展,实现重大科研设施区域共享,建立 “京津科学家 + 河北工程师” 团队及三地职称、社保互通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健全投融资服务并共建项目库与基金库;四是构建韧性生态,建设京津冀创新要素流通大数据平台,依托 AI 算法匹配要素资源,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并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对接,建立风险准备金应对技术转化失败、产业链外迁等问题。
江成教授最后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已收录于《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蓝皮书,团队还围绕上述建议撰写了一系列资政报告并提交政府有关部门,希望为 “十五五”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其报告中扎实的实证分析与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引发在场嘉宾对京津冀要素协同的深入讨论,为论坛增添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编辑 | 林臻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