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 斯定文:北京内外——世界主义都市诗歌的200年历程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05-11

图片1.png

2023年3月25-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中国与世界:首都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斯定文做了题为“北京内外——世界主义都市诗歌的200年历程”的演讲。他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本次讲演的主旨:以北京为起点,探究诗歌对于城市历史风貌的表达及其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将从两个角度来解析该主题,其一,从他自身作为一个曾居住于北京的特殊居民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二,从城市发展建设、融入世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斯定文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个人经历。通过对自己当年在未名湖畔、故宫、颐和园等景点的旅游经历的回忆,他表达了对于北京之盛景的个人印象。其次,他又介绍了旧金山的人口、语言、公共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在他看来,文化多样化是旧金山城市文化的显著特色,而从清朝起便开始建设的唐人街,正是这种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典型例证。随后,通过简述学者Steles在欧洲、美国、中国等区域的移居经历,他表明:像北京、旧金山这样的大都市,对于西方、东方多语言文化的创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接着,他提到了文学史上一些关于都市的诗集。在他看来,一方面,这些诗集描绘了城市的环境与格局,居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城市空间中的能量与活力;另一方面,它们跨越了既有的文化边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都市当中不同文化、社会、阶层等因素的融合状态。

然后,他进入到了对于诗词与城市历史之关系的具体分析。他梳理了辽代以来北京城市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对白塔、雍和宫等建筑风格的分析来论说佛教在北京的传承史,并通过对博物馆中那些18世纪艺术珍品的分析来表明北京与欧美诸国的交往。

斯定文教授以龚自珍的学术交游与诗歌创作的经历为例,对诗词与城市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通过对于龚自珍的诗作《己亥杂诗》《题梵册》以及文章《尊隐》《论京北可居状》的赏析,他指出,一方面,龚氏的作品表现出了对于清代逐渐没落的观察以及一种有心无力的文人对于国家衰微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其诗文也呈现了当时那样一种多民族与多语言融合的北京城之面貌。龚自珍本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氏,多年来往返于杭州、北京、昆山等地,对于北京城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丰富的交游经历使得龚氏对于南方、北方乃至蒙古的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他自身对于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使得其思想多了一重不同于传统儒学的特质。因此,龚氏的诗文展现出了一个多样化民族杂居的北京城,也揭示了作者自身的多元文化背景。

随后,斯定文教授又简述了有过来华经历的日本诗人中岛棕隐、法国诗人Steles以及美国诗人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的诗歌创作,并指出,他们的作品都表现为一种世界主义的都市诗歌,其共同点在于,都跨越了国家和政治的边界,来表达不同文化的融合,而同时也较好地展现出了那个多元文化荟萃的、思想交融的大都市北京的形象。

最后,斯定文教授总结了通篇的演讲,肯定了上述诗歌“能够非常好地把旧金山、北京、东京等大都市联系到一起,创造出这样一种文化都市”的价值,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代诗歌亦能如此记录都市风貌的畅想与期待。


(本文根据Stephen Roddy教授2023年3月25-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内容整理,已经嘉宾本人审核)


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 斯定文:北京内外——世界主义都市诗歌的200年历程

图片1.png

2023年3月25-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中国与世界:首都城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斯定文做了题为“北京内外——世界主义都市诗歌的200年历程”的演讲。他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本次讲演的主旨:以北京为起点,探究诗歌对于城市历史风貌的表达及其对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他表示,将从两个角度来解析该主题,其一,从他自身作为一个曾居住于北京的特殊居民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二,从城市发展建设、融入世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斯定文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个人经历。通过对自己当年在未名湖畔、故宫、颐和园等景点的旅游经历的回忆,他表达了对于北京之盛景的个人印象。其次,他又介绍了旧金山的人口、语言、公共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在他看来,文化多样化是旧金山城市文化的显著特色,而从清朝起便开始建设的唐人街,正是这种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典型例证。随后,通过简述学者Steles在欧洲、美国、中国等区域的移居经历,他表明:像北京、旧金山这样的大都市,对于西方、东方多语言文化的创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接着,他提到了文学史上一些关于都市的诗集。在他看来,一方面,这些诗集描绘了城市的环境与格局,居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城市空间中的能量与活力;另一方面,它们跨越了既有的文化边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都市当中不同文化、社会、阶层等因素的融合状态。

然后,他进入到了对于诗词与城市历史之关系的具体分析。他梳理了辽代以来北京城市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对白塔、雍和宫等建筑风格的分析来论说佛教在北京的传承史,并通过对博物馆中那些18世纪艺术珍品的分析来表明北京与欧美诸国的交往。

斯定文教授以龚自珍的学术交游与诗歌创作的经历为例,对诗词与城市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通过对于龚自珍的诗作《己亥杂诗》《题梵册》以及文章《尊隐》《论京北可居状》的赏析,他指出,一方面,龚氏的作品表现出了对于清代逐渐没落的观察以及一种有心无力的文人对于国家衰微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其诗文也呈现了当时那样一种多民族与多语言融合的北京城之面貌。龚自珍本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氏,多年来往返于杭州、北京、昆山等地,对于北京城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丰富的交游经历使得龚氏对于南方、北方乃至蒙古的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他自身对于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使得其思想多了一重不同于传统儒学的特质。因此,龚氏的诗文展现出了一个多样化民族杂居的北京城,也揭示了作者自身的多元文化背景。

随后,斯定文教授又简述了有过来华经历的日本诗人中岛棕隐、法国诗人Steles以及美国诗人王红公(Kenneth Rexroth)的诗歌创作,并指出,他们的作品都表现为一种世界主义的都市诗歌,其共同点在于,都跨越了国家和政治的边界,来表达不同文化的融合,而同时也较好地展现出了那个多元文化荟萃的、思想交融的大都市北京的形象。

最后,斯定文教授总结了通篇的演讲,肯定了上述诗歌“能够非常好地把旧金山、北京、东京等大都市联系到一起,创造出这样一种文化都市”的价值,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当代诗歌亦能如此记录都市风貌的畅想与期待。


(本文根据Stephen Roddy教授2023年3月25-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四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内容整理,已经嘉宾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