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教授:华沙——波兰首都的“不完整”重建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2-08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伊.jpg

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

波兰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教授、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本次论坛邀请了波兰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教授、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Igor Kakolewski)教授进行演讲。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自2011年起担任奥尔什丁市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荣誉教授;2012年起出任德波历史书《欧洲——我们的历史》项目学术负责人(项目波兰方)。2014年起担任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2018年9月起出任主任。

在本次论坛中,卡科列夫斯基教授就“华沙:波兰首都的“不完整”重建”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对于战后华沙重建发展的观察与分析,其中包括对华沙遭受破坏的程度的介绍、华沙重建的三个阶段及其遵循的原则的阐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依据波兰模式进行重建的情况说明。

他认为华沙的破坏程度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大概的假设是早在1939年9月就已约有约10%的建筑被毁,1943年华沙犹太区的犹太人起义又使得15%的建筑遭到摧毁。由于德国纳粹军队有针对性地进行破坏行为,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又有60%的建筑遭到摧毁。总体来看,纳粹入侵后,华沙遭受了非常巨大的物质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接着他介绍了华沙重建的三大阶段特点,指出华沙重建计划最初是伴随1945年2月首都重建局的成立而开始启动的,第二阶段始于1970年代由共产党政府发起的重建华沙皇家城堡和乌亚兹多夫城堡(Schloss Ujazdowski)计划。前者动员了波兰和国外的公众,境外机构和人士也在财政上支持了皇家城堡的重建;在非官方圈子中,对于重建旨在纪念战后的国家的重建或者保存城堡的遗址作为战争罪行的纪念馆也展开了讨论。第三阶段的重建始于1989年,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阶段首个成果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雅布罗夫斯基宫(Jablonowski-Palast)。这一时期围绕重建计划,有两个争论焦点:首先是重建1944年被毁的萨克森宫。萨克森宫始建于18世纪中期,是华沙内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座宫殿的建筑形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次是在斯大林的倡议下、于1952至1959年建于华沙市中心的文化宫。尽管有很多反对的批判的声音,这座文化宫还是在2007年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对象范围,因为其内饰极具历史价值。

在介绍华沙重建过程中,卡科列夫斯基教授也穿插地讲解了华沙重建所遵循的原则。围绕着整座城市以及历史核心区的重建曾发生激烈的争议,最后占据上风的观点是,历史建筑修复应遵循其正确的形式和功能,消除19世纪的所有变形,找到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层面并将其展现出来;重建遵循了纯粹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的指导原则。依据丰富的原始文献,包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沙的一些城市规划图、图片以及过去的绘画和素描,且还考虑到了所谓的功能性华沙的现代理念。

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还提到,华沙重建的方法在当时引发了很大争议。华沙重建的历史区曾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但在1979年最初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战后重建的华沙历史城的建筑群已失真,但在1980年的第二次申请时还是获得了成功。

最后,卡科列夫斯基教授简要介绍了华沙重建的原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用。华沙首都重建团队在1940年代后半期采用的重建原则称为“无中生有”原则,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华沙重要纪念建筑的重建过程。这种重建原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对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遭到严重损坏的建筑群进行重建时也得到了运用,如柏林的夏洛滕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马其顿的城市斯科普里(Skopje)等。波兰的这种模式也用于其他的重建,比如莫斯塔尔( Mostar)的桥和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的老城等。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与波兰政府接洽,请波兰政府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叙利亚阿勒颇(Aleppo)市的重建项目。

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认为,有一点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恰恰是非欧洲人,对于所谓真实性的看法会导致对华沙特殊道路的重新评价。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教授:华沙——波兰首都的“不完整”重建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伊.jpg

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

波兰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教授、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本次论坛邀请了波兰奥尔什丁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教授、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卡科列夫斯基(Igor Kakolewski)教授进行演讲。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自2011年起担任奥尔什丁市瓦尔米亚玛祖里大学荣誉教授;2012年起出任德波历史书《欧洲——我们的历史》项目学术负责人(项目波兰方)。2014年起担任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2018年9月起出任主任。

在本次论坛中,卡科列夫斯基教授就“华沙:波兰首都的“不完整”重建”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对于战后华沙重建发展的观察与分析,其中包括对华沙遭受破坏的程度的介绍、华沙重建的三个阶段及其遵循的原则的阐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依据波兰模式进行重建的情况说明。

他认为华沙的破坏程度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大概的假设是早在1939年9月就已约有约10%的建筑被毁,1943年华沙犹太区的犹太人起义又使得15%的建筑遭到摧毁。由于德国纳粹军队有针对性地进行破坏行为,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又有60%的建筑遭到摧毁。总体来看,纳粹入侵后,华沙遭受了非常巨大的物质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接着他介绍了华沙重建的三大阶段特点,指出华沙重建计划最初是伴随1945年2月首都重建局的成立而开始启动的,第二阶段始于1970年代由共产党政府发起的重建华沙皇家城堡和乌亚兹多夫城堡(Schloss Ujazdowski)计划。前者动员了波兰和国外的公众,境外机构和人士也在财政上支持了皇家城堡的重建;在非官方圈子中,对于重建旨在纪念战后的国家的重建或者保存城堡的遗址作为战争罪行的纪念馆也展开了讨论。第三阶段的重建始于1989年,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阶段首个成果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雅布罗夫斯基宫(Jablonowski-Palast)。这一时期围绕重建计划,有两个争论焦点:首先是重建1944年被毁的萨克森宫。萨克森宫始建于18世纪中期,是华沙内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座宫殿的建筑形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次是在斯大林的倡议下、于1952至1959年建于华沙市中心的文化宫。尽管有很多反对的批判的声音,这座文化宫还是在2007年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对象范围,因为其内饰极具历史价值。

在介绍华沙重建过程中,卡科列夫斯基教授也穿插地讲解了华沙重建所遵循的原则。围绕着整座城市以及历史核心区的重建曾发生激烈的争议,最后占据上风的观点是,历史建筑修复应遵循其正确的形式和功能,消除19世纪的所有变形,找到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层面并将其展现出来;重建遵循了纯粹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的指导原则。依据丰富的原始文献,包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沙的一些城市规划图、图片以及过去的绘画和素描,且还考虑到了所谓的功能性华沙的现代理念。

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还提到,华沙重建的方法在当时引发了很大争议。华沙重建的历史区曾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但在1979年最初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战后重建的华沙历史城的建筑群已失真,但在1980年的第二次申请时还是获得了成功。

最后,卡科列夫斯基教授简要介绍了华沙重建的原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用。华沙首都重建团队在1940年代后半期采用的重建原则称为“无中生有”原则,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华沙重要纪念建筑的重建过程。这种重建原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对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遭到严重损坏的建筑群进行重建时也得到了运用,如柏林的夏洛滕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马其顿的城市斯科普里(Skopje)等。波兰的这种模式也用于其他的重建,比如莫斯塔尔( Mostar)的桥和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的老城等。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与波兰政府接洽,请波兰政府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叙利亚阿勒颇(Aleppo)市的重建项目。

卡科列夫斯基教授认为,有一点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恰恰是非欧洲人,对于所谓真实性的看法会导致对华沙特殊道路的重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