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京沪城市发展战略对话”分论坛圆满落幕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1-11

11月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分论坛:京沪城市发展战略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来自北京、上海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视频会场对话的方式进行了主题演讲、互动研讨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共同主持本场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首先介绍了京沪对话分论坛的背景和议程安排,他表示,过去的京沪两地有着完全不同的城市职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商环境构建、超大城市治理等共同挑战开始同时摆在两地面前。希望通过京沪两地关于城市发展经验的分享对话,提升问题的应对能力。同时,为其他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也有特别深刻的联系。上个世纪开始就探讨过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社会中心,今天两个城市都面临着超大城市治理,应对城市病等问题。不管是城市治理当中的政治、经济、交通、民生,都有一个最深层的根源,就是和文化有关,和人有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江涛演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市场竞争文化差异与完善”。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大新的战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尤为重要,承担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区域推动力。但是,结合数据来看,京津冀市场竞争文化和意识总体上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此,要加大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力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力度、河北省欠发达区域的治理文化和创业的支持,以缩小京津冀在市场竞争文化培育和制度完善方面的落差。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演讲的题目是“首都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治理与优化研究”。她结合《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的相关数据,指出北京营商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跨境货物、跨境贸易及外资经营便利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而且,从推动贸易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宽重点产业外商投资准入、打造面向国际的人才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等角度,提出了北京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对策思路。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首都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及其愿景”。他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两个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上海和北京分别作为最重要的龙头和核心城市,在许多方面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两个城市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以文化建构和城市治理主题来讨论京沪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介绍了首都北京发展的定位、历程和阶段性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首都北京在国际大都市中的战略定位及其愿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唐亚林演讲的题目是“人、事、组织与治理的“四位一体”。他表示,中国的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社会现实,通过技术治理平台的建构,实现需求导向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对接。超大城市的统合型治理模式的建构,需要把人、事、组织统合,把管理、服务、秩序统合,同样也把服务和发展统合,形成一个新的集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五位一体的新型治理范式,构成一种事务协作与过程连通的统合型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演讲的题目是“接诉即办: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北京探索”。他指出,接诉即办改革是北京回应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一个实践探索。北京的接诉即办实际上是在基于过去发现的问题,来尝试通过建构共性问题实现专项治理,通过探究问题区域来实现综合治理,通过预测周期性的问题来实现前瞻治理,通过监测问题来实行源头治理,通过征集问题来实现共同治理。接诉即办实现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全治理主体的参与、持续的制度创新来规范办理等四个方面来调动现有的治理资源,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陈蔚镇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间隙,以HUL的方法评估上海中央活动区都市经管的变迁”。她首先结合图片分析了上海近40年来都市景观的变迁,在历史的间隙这样的解释中,既有崛起的部分,也有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会看到经济的力量在其中的作用。上海试图利用更新改造后的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去努力和百年前的上海建立某种连接。在HUL(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视角下,把整个城市富有历史气息的空间纳入到更广阔的城市发展框架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韩林飞演讲的题目是“外来移民聚集与首都文化多元”。他以波士顿的唐人街和洛杉矶的小东京为例,分析了外来人口聚集的原因,以及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外来移民对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文化特征非常鲜明的这些外来人口,包括唐人街的华人和洛杉矶小东京的日本人。最后,他结合北京外来人口聚集的案例探讨了首都外来人口聚集和文化多元,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当中,提出多元文化和首都城市的发展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战略规划部主任王晓静演讲的题目是“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人文城市建设”。她表示,文旅消费对于我国的新型人文城市建设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她对当前的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旅消费和人文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文旅消费在人文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从促进城市文旅消费能级的角度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水平。 分论坛接近尾声,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发言涵盖了经济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和人文学科三大学科,贡献了一场非常高质量的论坛。这场交叉型学科的会议,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城市治理总体框架和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创新方法的深入思考。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从“四个中心”,包括城市战略目标的设定和城市理论的研究,应该从宏大走向精细化,体现中国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和中国城市居民独特的需求。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京沪城市发展战略对话”分论坛圆满落幕

11月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分论坛:京沪城市发展战略对话”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来自北京、上海的10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视频会场对话的方式进行了主题演讲、互动研讨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共同主持本场分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首先介绍了京沪对话分论坛的背景和议程安排,他表示,过去的京沪两地有着完全不同的城市职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商环境构建、超大城市治理等共同挑战开始同时摆在两地面前。希望通过京沪两地关于城市发展经验的分享对话,提升问题的应对能力。同时,为其他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也有特别深刻的联系。上个世纪开始就探讨过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社会中心,今天两个城市都面临着超大城市治理,应对城市病等问题。不管是城市治理当中的政治、经济、交通、民生,都有一个最深层的根源,就是和文化有关,和人有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江涛演讲的题目是“京津冀市场竞争文化差异与完善”。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大新的战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尤为重要,承担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的区域推动力。但是,结合数据来看,京津冀市场竞争文化和意识总体上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此,要加大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力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力度、河北省欠发达区域的治理文化和创业的支持,以缩小京津冀在市场竞争文化培育和制度完善方面的落差。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演讲的题目是“首都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治理与优化研究”。她结合《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的相关数据,指出北京营商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跨境货物、跨境贸易及外资经营便利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而且,从推动贸易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宽重点产业外商投资准入、打造面向国际的人才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等角度,提出了北京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对策思路。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首都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及其愿景”。他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两个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上海和北京分别作为最重要的龙头和核心城市,在许多方面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两个城市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以文化建构和城市治理主题来讨论京沪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介绍了首都北京发展的定位、历程和阶段性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首都北京在国际大都市中的战略定位及其愿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唐亚林演讲的题目是“人、事、组织与治理的“四位一体”。他表示,中国的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社会现实,通过技术治理平台的建构,实现需求导向和服务提供的有效对接。超大城市的统合型治理模式的建构,需要把人、事、组织统合,把管理、服务、秩序统合,同样也把服务和发展统合,形成一个新的集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五位一体的新型治理范式,构成一种事务协作与过程连通的统合型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演讲的题目是“接诉即办: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北京探索”。他指出,接诉即办改革是北京回应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一个实践探索。北京的接诉即办实际上是在基于过去发现的问题,来尝试通过建构共性问题实现专项治理,通过探究问题区域来实现综合治理,通过预测周期性的问题来实现前瞻治理,通过监测问题来实行源头治理,通过征集问题来实现共同治理。接诉即办实现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全治理主体的参与、持续的制度创新来规范办理等四个方面来调动现有的治理资源,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陈蔚镇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间隙,以HUL的方法评估上海中央活动区都市经管的变迁”。她首先结合图片分析了上海近40年来都市景观的变迁,在历史的间隙这样的解释中,既有崛起的部分,也有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会看到经济的力量在其中的作用。上海试图利用更新改造后的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去努力和百年前的上海建立某种连接。在HUL(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视角下,把整个城市富有历史气息的空间纳入到更广阔的城市发展框架下。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韩林飞演讲的题目是“外来移民聚集与首都文化多元”。他以波士顿的唐人街和洛杉矶的小东京为例,分析了外来人口聚集的原因,以及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外来移民对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文化特征非常鲜明的这些外来人口,包括唐人街的华人和洛杉矶小东京的日本人。最后,他结合北京外来人口聚集的案例探讨了首都外来人口聚集和文化多元,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当中,提出多元文化和首都城市的发展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战略规划部主任王晓静演讲的题目是“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人文城市建设”。她表示,文旅消费对于我国的新型人文城市建设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她对当前的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旅消费和人文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文旅消费在人文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从促进城市文旅消费能级的角度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水平。 分论坛接近尾声,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发言涵盖了经济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和人文学科三大学科,贡献了一场非常高质量的论坛。这场交叉型学科的会议,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城市治理总体框架和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创新方法的深入思考。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从“四个中心”,包括城市战略目标的设定和城市理论的研究,应该从宏大走向精细化,体现中国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和中国城市居民独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