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罗马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马丁·鲍迈斯特教授: 告别“世界的肚脐”?二战后罗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辩论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2-08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邀请了罗马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马丁·鲍迈斯特教授进行演讲。鲍迈斯特教授自2012年以来担任罗马德国史研究所所长。他曾在慕尼黑和马德里学习历史学、德语语言文学和西班牙语言文学,199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教授资格。2003年至2017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史教授。目前研究重点是南欧和地中海史、城市史、宗教史和史学发展史。
鲍迈斯特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告别‘世界的肚脐’?二战后罗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辩论”。演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罗马作为“世界之脐”的历史独特性,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二战以来罗马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罗马以及北京这样的历史古城在当今世界化潮流中的发展方向。
他首先介绍道,在目前所谓的“全球城市”的国际排名中,罗马位于范围宽广的中段,显得远远落后于第一梯队的城市们如纽约、伦敦或北京。然而,早在这种本质上基于计量经济学的诡计发明之前很久,罗马就在西方的想象中作为一个“世界城市”,作为几乎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之脐”行使职能。本次报告从这个由几千年历史滋养出的罗马神话形象出发,结合政治和公共领域的城市主义辩论,研究了1945年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形式,这些辩论伴随并塑造了这些城市发展。
接着他重点介绍了,在罗马这个城市里,文化象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马就是罗马”这一口号,至今仍然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实际上就是宣扬罗马的独特性。作为“世界之脐”,一切都从它源起。在西半球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罗马一样有如此丰富的形象和神话。罗马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依然活着的、活生生存在的大都市,并且它不仅仅是这个帝国之名,同时它又是一个宗教的城市。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的两面性,在罗马都能找到地标。城市形象它与整个政治系统的这种互动和关联,它绝对不是一个符号和神话的随随意的堆砌,它其实是带有某种连贯性的一种政治、文化、历史想象。以罗马为例,它有一种罗马特质,它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核心。
随后,他提出了重要的议题:罗马有所来,但到底应该向何而去呢?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首都的这种根本的转向也成了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来面对这个城市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法西斯独裁政权倒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伴随着重建、大规模移民和城市空间的根本转变成为罗马城市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首先,罗马人口激增,面积也大大激增。罗马代表了欧洲城市发展中的平均案例,它的城市化与西欧、北欧相比趋于平缓。大规模的移民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老城区失去了大部分居民,更成为某种政治、旅游和消费的一个舞台,而居住区却向外迁移了。城市经济发展发展以公共部门、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为主,经济结构比较薄弱,只能为特别有限的一部分人口提供工作、职位、就业和收入保证。在官方的行政规划之外,出现了很多违建。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约三分之一的罗马人都住在所谓违建岛。人们慢慢把注意力从辉煌的历史,转向一些贫民区,所谓“历史建筑和废墟阴影下的”一些棚户区。
报告中分析了这些根本性的变化,着眼点在“永恒的城市”这一神话的规范性想法与现实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即城市增长很大程度上不受管制,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赤字和常令人遗憾的市政政治问题,如腐败、低效和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罗马本身有了一个“第一世界和窗外的第三世界”,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被贫穷所包围的一个旅游保护区。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宣称罗马正在被无数的弊病所困扰,它正不可避免地衰败。“永恒之城的光荣与衰落”,这种深刻的变革动摇了“罗马就是罗马”这种非常积极的文化自信。
最后,他展望讨论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关于罗马独特性和普遍性的当前观点和价值的视角和意义。罗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自身的囚徒,它由一个过去伟大的城市,现在面对巴黎、伦敦、纽约等西方城市,它其实并不是跟它们一样的国际金融枢纽,因为罗马毕竟还有宗教教宗,并且它也是历史性的、不朽的、纪念碑式的一个证据,所以它很难放弃全球独特性的主张。罗马绝对不是全球化的中心,但它也遭受了全球化的挑战。
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战后的罗马并没有任何所谓主流叙事,它充满着一种悖谬。罗马既是一个所谓的世界之脐,也转化成了全球化中一个全球城市的某种“畅销货”。所以,这对整个西方城市的、历史的、地理的图景提出了挑战:罗马和深圳、北京、柏林、纽约,是不是都一样?我们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谈论罗马,或者我们也是在一个虚拟的地方、虚拟的意义上谈论北京或罗马,这种差异会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罗马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马丁·鲍迈斯特教授: 告别“世界的肚脐”?二战后罗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辩论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邀请了罗马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马丁·鲍迈斯特教授进行演讲。鲍迈斯特教授自2012年以来担任罗马德国史研究所所长。他曾在慕尼黑和马德里学习历史学、德语语言文学和西班牙语言文学,199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教授资格。2003年至2017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史教授。目前研究重点是南欧和地中海史、城市史、宗教史和史学发展史。
鲍迈斯特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告别‘世界的肚脐’?二战后罗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辩论”。演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罗马作为“世界之脐”的历史独特性,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二战以来罗马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罗马以及北京这样的历史古城在当今世界化潮流中的发展方向。
他首先介绍道,在目前所谓的“全球城市”的国际排名中,罗马位于范围宽广的中段,显得远远落后于第一梯队的城市们如纽约、伦敦或北京。然而,早在这种本质上基于计量经济学的诡计发明之前很久,罗马就在西方的想象中作为一个“世界城市”,作为几乎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之脐”行使职能。本次报告从这个由几千年历史滋养出的罗马神话形象出发,结合政治和公共领域的城市主义辩论,研究了1945年后城市发展的动态和形式,这些辩论伴随并塑造了这些城市发展。
接着他重点介绍了,在罗马这个城市里,文化象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马就是罗马”这一口号,至今仍然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实际上就是宣扬罗马的独特性。作为“世界之脐”,一切都从它源起。在西半球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罗马一样有如此丰富的形象和神话。罗马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依然活着的、活生生存在的大都市,并且它不仅仅是这个帝国之名,同时它又是一个宗教的城市。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的两面性,在罗马都能找到地标。城市形象它与整个政治系统的这种互动和关联,它绝对不是一个符号和神话的随随意的堆砌,它其实是带有某种连贯性的一种政治、文化、历史想象。以罗马为例,它有一种罗马特质,它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核心。
随后,他提出了重要的议题:罗马有所来,但到底应该向何而去呢?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首都的这种根本的转向也成了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来面对这个城市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法西斯独裁政权倒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伴随着重建、大规模移民和城市空间的根本转变成为罗马城市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首先,罗马人口激增,面积也大大激增。罗马代表了欧洲城市发展中的平均案例,它的城市化与西欧、北欧相比趋于平缓。大规模的移民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老城区失去了大部分居民,更成为某种政治、旅游和消费的一个舞台,而居住区却向外迁移了。城市经济发展发展以公共部门、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为主,经济结构比较薄弱,只能为特别有限的一部分人口提供工作、职位、就业和收入保证。在官方的行政规划之外,出现了很多违建。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约三分之一的罗马人都住在所谓违建岛。人们慢慢把注意力从辉煌的历史,转向一些贫民区,所谓“历史建筑和废墟阴影下的”一些棚户区。
报告中分析了这些根本性的变化,着眼点在“永恒的城市”这一神话的规范性想法与现实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即城市增长很大程度上不受管制,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赤字和常令人遗憾的市政政治问题,如腐败、低效和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罗马本身有了一个“第一世界和窗外的第三世界”,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被贫穷所包围的一个旅游保护区。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宣称罗马正在被无数的弊病所困扰,它正不可避免地衰败。“永恒之城的光荣与衰落”,这种深刻的变革动摇了“罗马就是罗马”这种非常积极的文化自信。
最后,他展望讨论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关于罗马独特性和普遍性的当前观点和价值的视角和意义。罗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自身的囚徒,它由一个过去伟大的城市,现在面对巴黎、伦敦、纽约等西方城市,它其实并不是跟它们一样的国际金融枢纽,因为罗马毕竟还有宗教教宗,并且它也是历史性的、不朽的、纪念碑式的一个证据,所以它很难放弃全球独特性的主张。罗马绝对不是全球化的中心,但它也遭受了全球化的挑战。
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战后的罗马并没有任何所谓主流叙事,它充满着一种悖谬。罗马既是一个所谓的世界之脐,也转化成了全球化中一个全球城市的某种“畅销货”。所以,这对整个西方城市的、历史的、地理的图景提出了挑战:罗马和深圳、北京、柏林、纽约,是不是都一样?我们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谈论罗马,或者我们也是在一个虚拟的地方、虚拟的意义上谈论北京或罗马,这种差异会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