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库拉德·雅劳施教授:美国的柏林——一种特殊关系的多维度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2-08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次论坛上,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原波茨坦历史研究所所长库拉德·雅劳施先生(Prof. Korad H. Jarausch)从不同维度解读了美国与柏林的“亲密关系”。

库拉德·雅劳施 |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原波茨坦历史研究所所长

美国对柏林的看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一战破坏了德国首都柏林的正面形象。第二阶段,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及先进文化、涌入美国的德裔犹太知识分子让美国再次对柏林产生好感。第三阶段,第三帝国到二战期间柏林被美国视为纳粹发源地,从而变成邪恶的象征。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首都柏林一分为四,东柏林由苏联管控,西柏林则由美英法三国占领。柏林作为各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场所,也作为同盟国齐心战胜纳粹德国的象征而存在着。直到同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共同决定受到阻碍,占领方于此各自为政时,柏林才失去德国整个国家首都的职能。

“柏林的三次危机”奠定了美国和柏林的特殊关系。“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英法三国为对抗德国战后的通货膨胀,决定实施新货币改革。被此举激怒的苏联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华盛顿采取反封锁措施,通过空投连续十一个月为西柏林运送物资。空投这一戏剧性的措施事实上转变了美国人民对于柏林的印象,柏林从曾经的敌人变成了同甘共苦的伙伴。同样,在西柏林人眼中,美国不再是敌人,而是友好的保护者。“第二次柏林危机”: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要求西方国家从西柏林撤军。西柏林拒绝妥协。后来,此次危机通过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化解。“第三次柏林危机”: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建起了柏林墙,这对西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意味着其无力抵抗来自苏联和东德的威胁。时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因此造访西德,但此举对于恢复西德人民对美国的信心收效甚微。直到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在查理检查站用带着浓重的波士顿口音的德语说道,“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西德人民才受到极大的鼓舞。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柏林形成了一个“美德共存圈”。美国将士兵安置在柏林Zehlendorf这个区,并在此建立训练场、医院、学校和邮局等机构。为了改善美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美国许多基金会出资帮助扩建柏林自由大学,扩建图书馆。其中比较著名的“美国之家”还开展了很多文化活动,包括朗诵、展览、流行音乐会。每年都有众多的美国演员和导演造访柏林电影节,为其增添美国色彩。同时,为庆祝跨大西洋友谊,德美还有相应的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

美国与东柏林也保持着联系,为想要穿越柏林墙去到西柏林的东德人牵线搭桥。1989年11月4日,50万人参加的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示威就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这是东柏林民主化的一次尝试。同样,东德人也会观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他们眼中美国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电影的影响。

在两德统一的问题上,美国也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下。柏林墙的倒塌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普通民众欢喜于东西方隔阂的消失;而在一些知识分子看来,这是德国民族主义的回归;保守派学者认为,民主德国的解体会破坏欧洲的稳定;一些犹太学者则持这样的态度:民主德国的回归象征着免除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惩罚。纵使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美国还是支持德国的统一。东德人民亦表示希望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形式也将交由西德政府来确定。美国清楚,纵使两德民众统一心切,四个占领国如不克服意见分歧,德国的统一很难真正实现。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以及国务卿贝克,首先需要说服的是对两德统一持反对态度的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及摇摆不定的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美国认为,德国统一符合英法两国的利益。同时美国还需要让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相信,两德统一、东德加入北约是能让苏联获益的。协调好内部分歧,最后需要说服的就是西德的科尔总理。美方认为,不再追回德国东部因战争丧失的领土是两德统一的条件。在美国的周旋下,各方于1990年9月12日签订《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即“2+4条约”。

实现统一,赢得完全主权后,德国开始独立讨论首都的选址问题。当时主要存在两个选项,一为西德首都波恩,二为旧都柏林。波恩的支持者认为,这座莱茵河畔的小城能够继续发挥首都的作用,这个城市同时象征着联邦德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部分人认为统一后理应回到德国原来的首都柏林去,这激起了柏林反对者的不满,他们的理由则是柏林在第三帝国以后常被人当作邪恶的中心。历史悠久的老首都的青睐者则提出,魏玛共和国在柏林留下的灿烂遗产是进步的,其在内部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议会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将柏林作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的决议。

库拉德·雅劳施教授认为,德国1999年开始的迁都意味着美国从德国的退出。今天,美国游客仍可以在柏林的柏林墙遗址、查理检查站、盟军博物馆等地见证自己的国家曾经为两德统一做出的贡献。


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库拉德·雅劳施教授:美国的柏林——一种特殊关系的多维度

2021年11月6-7日,第三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文化建构与首都城市治理发展”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邀请了国内重要嘉宾和来自德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次论坛上,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原波茨坦历史研究所所长库拉德·雅劳施先生(Prof. Korad H. Jarausch)从不同维度解读了美国与柏林的“亲密关系”。

库拉德·雅劳施 |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原波茨坦历史研究所所长

美国对柏林的看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一战破坏了德国首都柏林的正面形象。第二阶段,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及先进文化、涌入美国的德裔犹太知识分子让美国再次对柏林产生好感。第三阶段,第三帝国到二战期间柏林被美国视为纳粹发源地,从而变成邪恶的象征。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首都柏林一分为四,东柏林由苏联管控,西柏林则由美英法三国占领。柏林作为各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场所,也作为同盟国齐心战胜纳粹德国的象征而存在着。直到同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共同决定受到阻碍,占领方于此各自为政时,柏林才失去德国整个国家首都的职能。

“柏林的三次危机”奠定了美国和柏林的特殊关系。“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英法三国为对抗德国战后的通货膨胀,决定实施新货币改革。被此举激怒的苏联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华盛顿采取反封锁措施,通过空投连续十一个月为西柏林运送物资。空投这一戏剧性的措施事实上转变了美国人民对于柏林的印象,柏林从曾经的敌人变成了同甘共苦的伙伴。同样,在西柏林人眼中,美国不再是敌人,而是友好的保护者。“第二次柏林危机”: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要求西方国家从西柏林撤军。西柏林拒绝妥协。后来,此次危机通过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化解。“第三次柏林危机”: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建起了柏林墙,这对西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意味着其无力抵抗来自苏联和东德的威胁。时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因此造访西德,但此举对于恢复西德人民对美国的信心收效甚微。直到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在查理检查站用带着浓重的波士顿口音的德语说道,“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西德人民才受到极大的鼓舞。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柏林形成了一个“美德共存圈”。美国将士兵安置在柏林Zehlendorf这个区,并在此建立训练场、医院、学校和邮局等机构。为了改善美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美国许多基金会出资帮助扩建柏林自由大学,扩建图书馆。其中比较著名的“美国之家”还开展了很多文化活动,包括朗诵、展览、流行音乐会。每年都有众多的美国演员和导演造访柏林电影节,为其增添美国色彩。同时,为庆祝跨大西洋友谊,德美还有相应的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

美国与东柏林也保持着联系,为想要穿越柏林墙去到西柏林的东德人牵线搭桥。1989年11月4日,50万人参加的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示威就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这是东柏林民主化的一次尝试。同样,东德人也会观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他们眼中美国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美国电影的影响。

在两德统一的问题上,美国也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下。柏林墙的倒塌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普通民众欢喜于东西方隔阂的消失;而在一些知识分子看来,这是德国民族主义的回归;保守派学者认为,民主德国的解体会破坏欧洲的稳定;一些犹太学者则持这样的态度:民主德国的回归象征着免除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惩罚。纵使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美国还是支持德国的统一。东德人民亦表示希望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形式也将交由西德政府来确定。美国清楚,纵使两德民众统一心切,四个占领国如不克服意见分歧,德国的统一很难真正实现。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以及国务卿贝克,首先需要说服的是对两德统一持反对态度的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及摇摆不定的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美国认为,德国统一符合英法两国的利益。同时美国还需要让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相信,两德统一、东德加入北约是能让苏联获益的。协调好内部分歧,最后需要说服的就是西德的科尔总理。美方认为,不再追回德国东部因战争丧失的领土是两德统一的条件。在美国的周旋下,各方于1990年9月12日签订《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即“2+4条约”。

实现统一,赢得完全主权后,德国开始独立讨论首都的选址问题。当时主要存在两个选项,一为西德首都波恩,二为旧都柏林。波恩的支持者认为,这座莱茵河畔的小城能够继续发挥首都的作用,这个城市同时象征着联邦德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部分人认为统一后理应回到德国原来的首都柏林去,这激起了柏林反对者的不满,他们的理由则是柏林在第三帝国以后常被人当作邪恶的中心。历史悠久的老首都的青睐者则提出,魏玛共和国在柏林留下的灿烂遗产是进步的,其在内部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议会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将柏林作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的决议。

库拉德·雅劳施教授认为,德国1999年开始的迁都意味着美国从德国的退出。今天,美国游客仍可以在柏林的柏林墙遗址、查理检查站、盟军博物馆等地见证自己的国家曾经为两德统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