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战略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2-10

魏后凯老师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选择为出发点,从通州城市功能定位变迁的视角,准确分析了通州在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是“有城无业”。从通州城市功能定位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最初的县城到现在的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地区功能的演变快于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快于产业兴盛,“有城无业”问题突出。2016年通州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北京市比重远低于其常住人口比重的特点也体现出“有城无业”问题。

二是产业发展内部驱动力不足,经济效益差。根据我们的研究,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对房地产业依赖性大;第二,企业聚集度低,就业功能弱,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布局分散,开发强度低,经济效益差;第四,总部经济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第五,企业资产积累少,财政和社会消费能力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第六,高精尖企业少,研发投入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第七,区域统筹力度弱,同质化竞争严重,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三是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卧城”特征明显。根据手机信令数据,通州区日均进出人流分别于早7:00-8:00和晚17:00-18:00左右达到峰值,具有典型的“早出晚进型”的“卧城”特征。许多居住在通州的人口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外出就业率平均达到70%以上,平均职住距离达到14.43km,职住分离问题十分突出,通勤距离长、耗时多、交通拥堵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城市发展问题,魏老师提出来要建设复合型城市,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产、城、人融合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以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升级。而复合型城市又具有5C特征:混合(Composite),紧凑(Compact),融合(Combine),共生(Coexist)以及循环(Circulate)。总结来说,复合型城市是一种产业协调、功能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平衡的新型城市形态。

要建设复合型城市,有如下几个注意点。合理利用城市混合用地,不能片面强调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推动职住平衡,避免和减少大规模通勤。

而构建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打造三大产业集群:金融商务类产业集群、文化旅游类产业集群、未来新兴产业集群。魏教授对三大产业集群的具体产业类别分别进行了列举,使大家对该产业发展体系的具体操作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与此同时,强调“五个一批,六大产业,两大平台”。有进有退,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按照“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业等六大产业,促进城市副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最后,魏后凯老师对通州与廊坊北三县的统筹建设提出了规划建议。应全面统筹两地空间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两地产业分工合作;推进两地一体化和同城化;加快推进通州至廊坊北三县交通建设;尽快实现两地之间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共享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北京新的“两翼”的统筹规划,也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战略

魏后凯老师以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选择为出发点,从通州城市功能定位变迁的视角,准确分析了通州在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是“有城无业”。从通州城市功能定位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最初的县城到现在的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地区功能的演变快于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快于产业兴盛,“有城无业”问题突出。2016年通州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北京市比重远低于其常住人口比重的特点也体现出“有城无业”问题。

二是产业发展内部驱动力不足,经济效益差。根据我们的研究,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对房地产业依赖性大;第二,企业聚集度低,就业功能弱,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布局分散,开发强度低,经济效益差;第四,总部经济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第五,企业资产积累少,财政和社会消费能力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第六,高精尖企业少,研发投入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第七,区域统筹力度弱,同质化竞争严重,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三是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卧城”特征明显。根据手机信令数据,通州区日均进出人流分别于早7:00-8:00和晚17:00-18:00左右达到峰值,具有典型的“早出晚进型”的“卧城”特征。许多居住在通州的人口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外出就业率平均达到70%以上,平均职住距离达到14.43km,职住分离问题十分突出,通勤距离长、耗时多、交通拥堵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城市发展问题,魏老师提出来要建设复合型城市,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产、城、人融合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以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升级。而复合型城市又具有5C特征:混合(Composite),紧凑(Compact),融合(Combine),共生(Coexist)以及循环(Circulate)。总结来说,复合型城市是一种产业协调、功能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平衡的新型城市形态。

要建设复合型城市,有如下几个注意点。合理利用城市混合用地,不能片面强调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推动职住平衡,避免和减少大规模通勤。

而构建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打造三大产业集群:金融商务类产业集群、文化旅游类产业集群、未来新兴产业集群。魏教授对三大产业集群的具体产业类别分别进行了列举,使大家对该产业发展体系的具体操作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与此同时,强调“五个一批,六大产业,两大平台”。有进有退,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按照“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业等六大产业,促进城市副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最后,魏后凯老师对通州与廊坊北三县的统筹建设提出了规划建议。应全面统筹两地空间资源,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加强两地产业分工合作;推进两地一体化和同城化;加快推进通州至廊坊北三县交通建设;尽快实现两地之间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共享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北京新的“两翼”的统筹规划,也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