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背景下的背街小巷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2-10
2018年10月20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在“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做了题为《城市复兴背景下的背街小巷》的专题报告,分析了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在背街小巷的旧城改造中取得的成效与遇到的困难,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现场反响热烈。
一、 城市复兴的背景
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其在突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方面做出了战略安排,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风貌。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城市作为物理载体也应复兴,因此,北京将背街小巷作为街区更新的主战场。由于这些背街小巷原来被称为核心区,也就是被称为旧城的东城、西城,因而街区更新也称作“旧城改造”。“旧城”一词后经斟酌改为“老城”,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文明的、乡愁的、根源的信息。
低矮破旧的老城区是全国的通病,虽然各地体量不同,性质却是相似的。在路径选择上,很多城市选择了弃旧图新、另起炉灶,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新城建设,这样做实现了增量发展,改造进度快。但北京没有放弃老城,反而扛起了修补与更新的大旗,把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作为城市复兴下街巷更新的主战场。
二、街巷更新的主战场: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
城市管理委员会承担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牵头任务。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十个“无”作为标准: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拉加工线、无违规广告匾牌、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破立面道路破坏、无堆物堆料、无违规经营。这是一个负面清单,利益、观念、认知、习惯等问题纵横交错,顽固而复杂。整治完成后,城市管理委员会将建立正面清单,如用地功能的强化以及文化传承保护等。首都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我们给它加很多限定词,要功能强化。正如“精治、共治、法治”的会议主题,法治是讲规则,共治是讲机制,精治是做好精细化品质。
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中,政治中心是首都的应有之义,为政治中心服务是四个服务中的第一要务。首都中央行政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北京一直提出要正确处理都与城的基本关系。局部要服从整体,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孙主任强调“都”在前,“城”在后,“都”为重,“城”次之,不能并驾齐驱,亦不可混淆概念。例如江山与家园的概念,江山是“都”,为百姓服务的家园则是“城”。
首都必须要有必要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刀口向内,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结果就是要把“都”的分量和“都”的纯度做足,使“都”的运转效率更高。2018年11月,北京市四大部门将迁往通州副中心,为“都”减负、减压、减重。
在“疏、整、促”大局中,城市管理委员会承担着背街小巷整治任务。2336条背街小巷已有1993条开工,占总数的85%,基本完工近900条。三年的行动计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完工的胡同修旧如旧,展露历史经络,甚至可以直接拍民国电影,公园也令人驻足流连。这一过程中,城市管理委员会不断进行压力传导,攻城掠地,稳步推进,但仍有“十个难点”,例如违章建筑的根除、停车管理等问题。孙主任认为,在社会共治的背景下,提出建议的人很多,但是落地很难。随着我国进入法治社会,执法手段越来越受到约束,个人的权益越来越得到张扬,管理难度便会增大。
东城区草厂四条
三、城市治理的路径与实践
本次会议以讨论“精治、共治、法治”为主题,从以往城市治理的经验来看,其中确实存在漏洞、短板与薄弱之处需要改善。
(一)精治
2017年4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发布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同时,提出用“六精六细”理念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品质。精准细化,制定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注重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2336条背街小巷,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台账,明确负主责单位和负责人。精密细致,协调落实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注重高位协调统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各责任主体、涉及部门以及整治的各环节。精雕细刻,做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每个细节。注重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和《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进行整治提升。精打细算,控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本。注重在保证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质量的同时,采取整治成本刚性预算和逆算成本运行,降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成本。精灵细巧,运用智慧智能管理和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注重运用城市管理网格技术巡查发现、监督跟踪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管理。精心细腻,用为民的情怀整治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注重以良好的工作精神和态度,积极主动作为,高质量地开展工作。
(二)法治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街巷环境整治提升难题。一是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推动制定地方性城市管理综合法规,推进依法开展街巷环境更新工作。二是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党对街巷环境更新工作的领导,建立联勤联动新模式。
(三)共治
创新街巷环境更新提升的常态工作机制。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责任机制。由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牵头,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共同参与部门责任。建立社会协调机制。强化居民自治管理,发挥社区居民自管会、商会等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动员背街小巷居民群众、社会力量参与,推广街巷长、小巷管家制度,形成发现、举报、监督、维护的主导力量。建立街巷长制度。每名街巷长都由机关干部担任,每天在街巷巡视,了解情况,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小巷管家制度。小巷管家是社会志愿者,设立小巷管家有效解决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居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机结合问题。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责任规划师是街区整治更新和修补的规划设计者,提出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要接地气、有历史感、有时代感,规划设计的产品是一个高品质的项目。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党的建设和部门协作,发挥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员作用,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各项要求。
(本文系嘉宾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的专题报告,已经嘉宾本人审核)
城市复兴背景下的背街小巷
2018年10月20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在“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做了题为《城市复兴背景下的背街小巷》的专题报告,分析了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在背街小巷的旧城改造中取得的成效与遇到的困难,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现场反响热烈。
一、 城市复兴的背景
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其在突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方面做出了战略安排,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风貌。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城市作为物理载体也应复兴,因此,北京将背街小巷作为街区更新的主战场。由于这些背街小巷原来被称为核心区,也就是被称为旧城的东城、西城,因而街区更新也称作“旧城改造”。“旧城”一词后经斟酌改为“老城”,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文明的、乡愁的、根源的信息。
低矮破旧的老城区是全国的通病,虽然各地体量不同,性质却是相似的。在路径选择上,很多城市选择了弃旧图新、另起炉灶,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新城建设,这样做实现了增量发展,改造进度快。但北京没有放弃老城,反而扛起了修补与更新的大旗,把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作为城市复兴下街巷更新的主战场。
二、街巷更新的主战场: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
城市管理委员会承担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牵头任务。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十个“无”作为标准: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拉加工线、无违规广告匾牌、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破立面道路破坏、无堆物堆料、无违规经营。这是一个负面清单,利益、观念、认知、习惯等问题纵横交错,顽固而复杂。整治完成后,城市管理委员会将建立正面清单,如用地功能的强化以及文化传承保护等。首都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我们给它加很多限定词,要功能强化。正如“精治、共治、法治”的会议主题,法治是讲规则,共治是讲机制,精治是做好精细化品质。
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中,政治中心是首都的应有之义,为政治中心服务是四个服务中的第一要务。首都中央行政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北京一直提出要正确处理都与城的基本关系。局部要服从整体,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孙主任强调“都”在前,“城”在后,“都”为重,“城”次之,不能并驾齐驱,亦不可混淆概念。例如江山与家园的概念,江山是“都”,为百姓服务的家园则是“城”。
首都必须要有必要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刀口向内,减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结果就是要把“都”的分量和“都”的纯度做足,使“都”的运转效率更高。2018年11月,北京市四大部门将迁往通州副中心,为“都”减负、减压、减重。
在“疏、整、促”大局中,城市管理委员会承担着背街小巷整治任务。2336条背街小巷已有1993条开工,占总数的85%,基本完工近900条。三年的行动计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完工的胡同修旧如旧,展露历史经络,甚至可以直接拍民国电影,公园也令人驻足流连。这一过程中,城市管理委员会不断进行压力传导,攻城掠地,稳步推进,但仍有“十个难点”,例如违章建筑的根除、停车管理等问题。孙主任认为,在社会共治的背景下,提出建议的人很多,但是落地很难。随着我国进入法治社会,执法手段越来越受到约束,个人的权益越来越得到张扬,管理难度便会增大。
东城区草厂四条
三、城市治理的路径与实践
本次会议以讨论“精治、共治、法治”为主题,从以往城市治理的经验来看,其中确实存在漏洞、短板与薄弱之处需要改善。
(一)精治
2017年4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发布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同时,提出用“六精六细”理念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品质。精准细化,制定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注重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2336条背街小巷,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台账,明确负主责单位和负责人。精密细致,协调落实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注重高位协调统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各责任主体、涉及部门以及整治的各环节。精雕细刻,做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每个细节。注重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和《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进行整治提升。精打细算,控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本。注重在保证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质量的同时,采取整治成本刚性预算和逆算成本运行,降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成本。精灵细巧,运用智慧智能管理和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注重运用城市管理网格技术巡查发现、监督跟踪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管理。精心细腻,用为民的情怀整治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注重以良好的工作精神和态度,积极主动作为,高质量地开展工作。
(二)法治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街巷环境整治提升难题。一是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推动制定地方性城市管理综合法规,推进依法开展街巷环境更新工作。二是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全面加强党对街巷环境更新工作的领导,建立联勤联动新模式。
(三)共治
创新街巷环境更新提升的常态工作机制。建立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责任机制。由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牵头,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共同参与部门责任。建立社会协调机制。强化居民自治管理,发挥社区居民自管会、商会等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动员背街小巷居民群众、社会力量参与,推广街巷长、小巷管家制度,形成发现、举报、监督、维护的主导力量。建立街巷长制度。每名街巷长都由机关干部担任,每天在街巷巡视,了解情况,反馈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小巷管家制度。小巷管家是社会志愿者,设立小巷管家有效解决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居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机结合问题。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责任规划师是街区整治更新和修补的规划设计者,提出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要接地气、有历史感、有时代感,规划设计的产品是一个高品质的项目。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党的建设和部门协作,发挥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员作用,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各项要求。
(本文系嘉宾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的专题报告,已经嘉宾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