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发展高端论坛

北京如何加快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12-10

张杰教授以“北京如何加快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为主题,从滞后现实与重要意义、发展利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对首都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滞后现实与重要意义

张杰教授认为,迄今为止,首都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速度与北京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比较滞后,其原因值得探讨。例如,2018年8月之前,中国的电子芯片制造业中,前四大没有北京,而前四大占整体产量的90%。近来,北京小米公司也要迁往武汉和南京。为什么北京的电子芯片企业起步早,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首都定位中,虽没有经济中心的表述,但隐含着很强的经济中心要求,其载体就是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体系。

同时,张杰教授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展示,阐述了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2018年1至5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1.7万元/人,与东京、纽约相差甚远。在其构成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41.7万元/人;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仅为17.12万元/人。因此,如果北京经济要继续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发展的话,依靠第三产业主导非常困难,经济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即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体系。

在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红线制约、全社会劳动生产力双重目标和制约之下,北京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就是发展以高端智能制造和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这是北京在受到人口、劳动力、土地、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一条道路。

二、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利处

张杰教授分析指出了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四点好处。

(1)与首都的金融业、创意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比,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仅不会造成首都人口过快增长,相反,其是当前阶段能够有效且持续减少人口,调节人口过快增长压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是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最主要的因素。解决首都人口过度集聚的方法就是要打破现有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体系。

(2)针对首都北京减量发展任务中所设的“双控三红线”的严格外部约束条件,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仅不与这些相冲突,反而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智能制造、集成创新、信息AI为主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本身不过度依赖人口、土地、环境。以京东为例,厂房中工人很少,却也能创造大量GDP。所有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与人口、土地、环境并不冲突,相反是相兼容的。

(3)首都若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不能与制造业完全脱离,必须在地理上集聚大量高端产业制造企业加以支撑。从数据来看,迄今为止北京的制造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8%,甚至可能是全球最低。

(4)北京的实际第一大产业是金融业。如果没有高端制造业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的支撑,北京的金融业最后可能会演化为巨大的金融泡沫。

三、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实施路径

张杰教授就如何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必须纠正错误的观念,即认识到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会造成人口的过度聚集。

(2)后续北京发展任务中,将制造业的GDP贡献从8%提升至15%以上。

(3)通过不断地调研与思考,张杰教授认为,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应该在五环和七环之间。北京的新七环将河北很多地方扩入其中,把高精尖技术定在五环和七环之间,不会造成核心区域人口聚集,且可以更好地拉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将首都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带作为联系北京和河北重要的桥梁和纽带,锁定在五环和七环之间,这是整个首都北京发展的重大举措。

此外,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当然也面临着很多困局,地价、房价过高,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综合营商环境是极其软弱的,因而从这一点来看,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具有很大困难。仅电子芯片产业,十几年的推动并为带来优势效果。因此,北京要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也要从降低房价入手,创造新型住房机制,营商环境,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

(本文系嘉宾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的专题报告,根据演讲内容整理,已经嘉宾本人审核)

北京如何加快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

张杰教授以“北京如何加快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为主题,从滞后现实与重要意义、发展利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对首都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的滞后现实与重要意义

张杰教授认为,迄今为止,首都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发展速度与北京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比较滞后,其原因值得探讨。例如,2018年8月之前,中国的电子芯片制造业中,前四大没有北京,而前四大占整体产量的90%。近来,北京小米公司也要迁往武汉和南京。为什么北京的电子芯片企业起步早,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呢?首都定位中,虽没有经济中心的表述,但隐含着很强的经济中心要求,其载体就是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体系。

同时,张杰教授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展示,阐述了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所处阶段。2018年1至5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1.7万元/人,与东京、纽约相差甚远。在其构成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41.7万元/人;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仅为17.12万元/人。因此,如果北京经济要继续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发展的话,依靠第三产业主导非常困难,经济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即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体系。

在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红线制约、全社会劳动生产力双重目标和制约之下,北京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就是发展以高端智能制造和集成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高精尖产业体系,这是北京在受到人口、劳动力、土地、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唯一可行的一条道路。

二、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利处

张杰教授分析指出了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四点好处。

(1)与首都的金融业、创意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比,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仅不会造成首都人口过快增长,相反,其是当前阶段能够有效且持续减少人口,调节人口过快增长压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是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最主要的因素。解决首都人口过度集聚的方法就是要打破现有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体系。

(2)针对首都北京减量发展任务中所设的“双控三红线”的严格外部约束条件,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仅不与这些相冲突,反而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智能制造、集成创新、信息AI为主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本身不过度依赖人口、土地、环境。以京东为例,厂房中工人很少,却也能创造大量GDP。所有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与人口、土地、环境并不冲突,相反是相兼容的。

(3)首都若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不能与制造业完全脱离,必须在地理上集聚大量高端产业制造企业加以支撑。从数据来看,迄今为止北京的制造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8%,甚至可能是全球最低。

(4)北京的实际第一大产业是金融业。如果没有高端制造业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的支撑,北京的金融业最后可能会演化为巨大的金融泡沫。

三、首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实施路径

张杰教授就如何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必须纠正错误的观念,即认识到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不会造成人口的过度聚集。

(2)后续北京发展任务中,将制造业的GDP贡献从8%提升至15%以上。

(3)通过不断地调研与思考,张杰教授认为,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应该在五环和七环之间。北京的新七环将河北很多地方扩入其中,把高精尖技术定在五环和七环之间,不会造成核心区域人口聚集,且可以更好地拉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将首都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带作为联系北京和河北重要的桥梁和纽带,锁定在五环和七环之间,这是整个首都北京发展的重大举措。

此外,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当然也面临着很多困局,地价、房价过高,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综合营商环境是极其软弱的,因而从这一点来看,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具有很大困难。仅电子芯片产业,十几年的推动并为带来优势效果。因此,北京要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也要从降低房价入手,创造新型住房机制,营商环境,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

(本文系嘉宾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发展高端论坛——首都治理国际论坛”上的专题报告,根据演讲内容整理,已经嘉宾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