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论坛 | 于文轩:体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01-20
于文轩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2023年1月6日上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发表了题为“体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讲。
首先,于文轩教授指出,北京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党的二十大要求社会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构建中国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真正领会文化精髓和文化魅力。
于文轩教授从自己学科研究背景出发,指出虽然文化对于行政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是没有“文化”的,是建立在后实证主义基础之上,追求可以去除文化、历史、 空间的限制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原则。在公共行政学研究奠基之作《行政研究》中,威尔逊认为比较公共行政学研究不需要考虑文化、制度、历史、空间的限制。公共行政学创始人怀特也认为,公共行政学是管理,将来会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体现的都是西方文化中心观。
接着,于文轩教授以“自己当方法”,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通过沉浸式学习和缺失性实验的方法,分享了他包括无意识懵懂、感悟、觉醒、沉浸体验四个阶段的个人文化苦旅。在无意识的懵懂时期,于教授在北魏石窟的文化遗迹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一时期他像大多数国人一样,对文化没有清晰认知,一切习以为常。之后,于教授负笈美国留学,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一时期他体会到了缺失性的文化冲突。但在这个冲突的背后,他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文化的存在。之后他前往新加坡工作,新加坡的工作经验让于教授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公共管理、城市发展、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性。新加坡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表面披着西方文化的外衣,但其内核是传统保守的中华文化。疫情期间,于教授进入沉浸式体验阶段。他通过研习中国书法,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守和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的书法艺术在1500年前就达到了西方艺术无法望之项背的高度。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于教授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和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充分发展,获得了极大的审美精神愉悦。于教授用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来举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西方文化样式结合以后,可以产生有时代特色,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作品。
最后,于教授认为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在会展、文物拍卖交易、博物馆布展、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更深入地向国外学习,借鉴经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讲究中正、守和的文化内核是超越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北京是中华文化之都,终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本文系嘉宾1月6日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以文化界面创新推进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的主旨演讲,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首都文化论坛 | 于文轩:体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
于文轩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2023年1月6日上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发表了题为“体验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讲。
首先,于文轩教授指出,北京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党的二十大要求社会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构建中国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真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真正领会文化精髓和文化魅力。
于文轩教授从自己学科研究背景出发,指出虽然文化对于行政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是没有“文化”的,是建立在后实证主义基础之上,追求可以去除文化、历史、 空间的限制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原则。在公共行政学研究奠基之作《行政研究》中,威尔逊认为比较公共行政学研究不需要考虑文化、制度、历史、空间的限制。公共行政学创始人怀特也认为,公共行政学是管理,将来会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体现的都是西方文化中心观。
接着,于文轩教授以“自己当方法”,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通过沉浸式学习和缺失性实验的方法,分享了他包括无意识懵懂、感悟、觉醒、沉浸体验四个阶段的个人文化苦旅。在无意识的懵懂时期,于教授在北魏石窟的文化遗迹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一时期他像大多数国人一样,对文化没有清晰认知,一切习以为常。之后,于教授负笈美国留学,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一时期他体会到了缺失性的文化冲突。但在这个冲突的背后,他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是超越西方文化的存在。之后他前往新加坡工作,新加坡的工作经验让于教授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公共管理、城市发展、国际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性。新加坡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表面披着西方文化的外衣,但其内核是传统保守的中华文化。疫情期间,于教授进入沉浸式体验阶段。他通过研习中国书法,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正、守和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的书法艺术在1500年前就达到了西方艺术无法望之项背的高度。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于教授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和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充分发展,获得了极大的审美精神愉悦。于教授用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来举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西方文化样式结合以后,可以产生有时代特色,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作品。
最后,于教授认为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在会展、文物拍卖交易、博物馆布展、传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更深入地向国外学习,借鉴经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讲究中正、守和的文化内核是超越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北京是中华文化之都,终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本文系嘉宾1月6日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以文化界面创新推进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的主旨演讲,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