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论坛 | 杨永恒:文化高质量发展对北京文化建设的启示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01-19
杨永恒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23年1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发表了题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对北京文化建设的启示”主旨演讲。
杨永恒结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第一,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以文化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公民的文化素质。要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特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以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精神家园。
第二,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文化既是需求热点,也是供给短板,扩展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迫在眉睫。一是倡导高质量的文化文艺创作生产,通过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实施网络精品出版等计划,通过加强和创新网络文艺评论,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举措,鼓励和引导高品质的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二是强调科技赋能、数字驱动,要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尤其是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重塑文化发展模式;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重点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推广PPP和REITs,创新社会资本参与途径和模式。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体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另外,要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第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好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重点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主要包含三点:一是,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通过标准化兜底,着力补短板,扩大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辐射延伸,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定制化,可以解决城乡文化数字鸿沟的问题;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统筹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挥综合效能;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以社会化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
第五,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城乡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点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更平衡更充分发展。一是衔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健全区域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整体提升区域文化建设水平。二是针对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健全合作互助、扶持补偿机制,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三是提出加快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形成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中国通过自身实践探索的发展经验理应同世界各国分享。一是要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二是要深刻阐释、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实践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性贡献,深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识,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理解和互信。三是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事务,搭建文化领域的赛事、展会等平台。
在此基础上,杨教授针对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点,对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均衡的问题,可积极引入数字手段赋能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北京市要强化各类规划中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尤其是用好城市更新的机会,补齐文化设施短板、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以城市文化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二点,结合四大中心建设,融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建设开放、包容的首都文化氛围。北京需要重视城市的国际推广,发挥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推动融合,塑造开放、包容、和谐、友善、安全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提升城市涉外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化,减少国际人士在北京生活的转换成本,建议实施城市管理服务人员国际胜任力提升工程,加强政务服务和窗口服务的涉外能力改造。
第三点,推动北京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北京是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也是亚洲第一古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魅力,是国际观光人士重要的旅游消费目的地。未来,北京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创、餐饮、旅游、娱乐、购物等的配套设施,营造国际化、高品质的旅游消费环境。
第四点,打造数字文化发展的本土品牌。数字经济是北京的亮点和增长动能,在数字文化领域也是。当前网络视听、短视频在全球盛行,但缺乏全球性赛事奖项。建议依托我国在网络视听、短视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以数字文化为特色,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水准,扶持民间力量举办网络视听、短视频等全球性文化赛事奖项,弥补该领域国际奖项的空缺。
第五点,做大做强北京主办的国际赛事、会议和会展。积极申办或创办全球性国际会议、会展,重点做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活动。用足用好“双奥之城”的国际名片,积极推介北京马拉松等国际体育文化品牌,借助体育文化产业增强北京国际美誉度。借助北京的科技教育资源,谋划打造全球教育合作中心,突出北京的教育优势特色,吸引更多国际生源。
(本文系嘉宾1月6日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以文化界面创新推进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的主旨演讲,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首都文化论坛 | 杨永恒:文化高质量发展对北京文化建设的启示
杨永恒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23年1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发表了题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对北京文化建设的启示”主旨演讲。
杨永恒结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第一,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守“以文化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公民的文化素质。要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特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以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精神家园。
第二,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文化既是需求热点,也是供给短板,扩展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迫在眉睫。一是倡导高质量的文化文艺创作生产,通过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实施网络精品出版等计划,通过加强和创新网络文艺评论,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举措,鼓励和引导高品质的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二是强调科技赋能、数字驱动,要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尤其是要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重塑文化发展模式;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重点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推广PPP和REITs,创新社会资本参与途径和模式。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体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另外,要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第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好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重点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主要包含三点:一是,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通过标准化兜底,着力补短板,扩大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辐射延伸,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定制化,可以解决城乡文化数字鸿沟的问题;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统筹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挥综合效能;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化运营,以社会化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
第五,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城乡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点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更平衡更充分发展。一是衔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健全区域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整体提升区域文化建设水平。二是针对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健全合作互助、扶持补偿机制,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三是提出加快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形成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中国通过自身实践探索的发展经验理应同世界各国分享。一是要统筹推进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二是要深刻阐释、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实践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性贡献,深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识,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理解和互信。三是要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事务,搭建文化领域的赛事、展会等平台。
在此基础上,杨教授针对文化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点,对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也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均衡的问题,可积极引入数字手段赋能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北京市要强化各类规划中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尤其是用好城市更新的机会,补齐文化设施短板、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以城市文化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二点,结合四大中心建设,融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建设开放、包容的首都文化氛围。北京需要重视城市的国际推广,发挥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推动融合,塑造开放、包容、和谐、友善、安全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提升城市涉外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化,减少国际人士在北京生活的转换成本,建议实施城市管理服务人员国际胜任力提升工程,加强政务服务和窗口服务的涉外能力改造。
第三点,推动北京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北京是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也是亚洲第一古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魅力,是国际观光人士重要的旅游消费目的地。未来,北京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创、餐饮、旅游、娱乐、购物等的配套设施,营造国际化、高品质的旅游消费环境。
第四点,打造数字文化发展的本土品牌。数字经济是北京的亮点和增长动能,在数字文化领域也是。当前网络视听、短视频在全球盛行,但缺乏全球性赛事奖项。建议依托我国在网络视听、短视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以数字文化为特色,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水准,扶持民间力量举办网络视听、短视频等全球性文化赛事奖项,弥补该领域国际奖项的空缺。
第五点,做大做强北京主办的国际赛事、会议和会展。积极申办或创办全球性国际会议、会展,重点做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活动。用足用好“双奥之城”的国际名片,积极推介北京马拉松等国际体育文化品牌,借助体育文化产业增强北京国际美誉度。借助北京的科技教育资源,谋划打造全球教育合作中心,突出北京的教育优势特色,吸引更多国际生源。
(本文系嘉宾1月6日在首都文化论坛(总第3期)——“以文化界面创新推进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的主旨演讲,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