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文化论坛

首都文化论坛(第1期)丨专家访谈对话博物馆之城建设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6-28

2021年6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和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首都文化论坛(第1期)成功举办。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和苑博物馆馆长李若弘先生等八位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并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教授主持的访谈互动,就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换了意见。


参加访谈的八位领导分别是: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和苑博物馆馆长李若弘先生

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员、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先生

中国铁道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委会主任李春冀先生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及校史馆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新媒体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潘力先生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女士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女士

北京汽车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丰台区文旅集团董事长杨蕊女士

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设计》杂志社社长李英杰先生


访谈过程中,巩文女士认为北京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所以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上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北京市拥有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种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的博物馆资源,这为打造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

李若弘先生为首都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博物馆的文化推广方面还缺少科研和国际交往人才,要注重培养会讲故事和能讲好有共识可持续的故事的人才。二是在丰富博物馆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还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化的价值链,还要有创意经济的支撑。三是在国际社会的合作和认知方面要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是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结合起来;另一个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四是要加快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尤其在“疫情”期间的生存和发展,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方面以及多领域信息科技的建设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潘力先生指出,博物馆之城的建立要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特色优势是不能忽略的。现在全国有将近50多所高校都有历史学专业,包括博物馆专业,这方面有深厚的人才资源和研究资源,可以为建设博物馆之城贡献力量。  

宋慰祖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首先要综合认识我们城市的博物馆。北京博物馆资源丰富,各类博物馆和名人故居较多,应该丰富博物馆的形式,要让城市变成博物馆;其次,博物馆要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要避免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而仅仅变身为展览馆这一问题;第三,博物馆要打造自己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创收来返哺博物馆的发展。

李英杰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首先要有效解决相关学会和博物馆的经费问题,保证这些组织和单位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抓好博物馆相关教育问题,要激发年轻人这方面的兴趣;第三要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和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对外交流;另外还要加强与政府各个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建设博物馆之城。

李春冀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共识逐渐形成,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凝聚。作为一家行业部门,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的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做贡献。

黄雪寅女士对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出要思考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建什么样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当前北京地区博物馆类型不够丰富,未来应该发展各行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同时,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微小型博物馆建立和发展,使北京地区博物馆类型得到科学发展,使北京市民能够享受15分钟文化圈的城市文化服务。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养?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建设各行各业的博物馆,让全社会集中力量,助力博物馆成长!第三个问题:谁来爱这些博物馆?发挥社会力量,让社区文化与博物馆结合,形成全民热爱博物馆,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第四个问题是建博物馆怎么管理?她指出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当中,要在运营模式上有根本性质以及观念性的改变,要采取一些企业的商业管理的运营模式,采取一些战略管理的一些集群式的矩阵式的管理,整合整个社会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杨蕊女士认为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一定要和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规划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更好地发展。她建议研究博物馆经济不应该只研究博物馆自身,因为它自己产生不了那么多的经济。仅仅研究博物馆自己本身产生的经济不是大经济的概念,应该研究文化产生的经济,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延伸。最后她还强调了建设博物馆之城必须人才先行,重视博物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和培育。 

首都文化论坛(第1期)丨专家访谈对话博物馆之城建设

2021年6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和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的首都文化论坛(第1期)成功举办。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和苑博物馆馆长李若弘先生等八位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并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教授主持的访谈互动,就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换了意见。


参加访谈的八位领导分别是: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和苑博物馆馆长李若弘先生

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员、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先生

中国铁道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委会主任李春冀先生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及校史馆馆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新媒体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潘力先生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女士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女士

北京汽车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丰台区文旅集团董事长杨蕊女士

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设计》杂志社社长李英杰先生


访谈过程中,巩文女士认为北京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所以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上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北京市拥有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种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的博物馆资源,这为打造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

李若弘先生为首都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博物馆的文化推广方面还缺少科研和国际交往人才,要注重培养会讲故事和能讲好有共识可持续的故事的人才。二是在丰富博物馆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还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化的价值链,还要有创意经济的支撑。三是在国际社会的合作和认知方面要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是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结合起来;另一个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四是要加快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尤其在“疫情”期间的生存和发展,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方面以及多领域信息科技的建设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潘力先生指出,博物馆之城的建立要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特色优势是不能忽略的。现在全国有将近50多所高校都有历史学专业,包括博物馆专业,这方面有深厚的人才资源和研究资源,可以为建设博物馆之城贡献力量。  

宋慰祖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首先要综合认识我们城市的博物馆。北京博物馆资源丰富,各类博物馆和名人故居较多,应该丰富博物馆的形式,要让城市变成博物馆;其次,博物馆要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要避免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而仅仅变身为展览馆这一问题;第三,博物馆要打造自己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创收来返哺博物馆的发展。

李英杰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首先要有效解决相关学会和博物馆的经费问题,保证这些组织和单位的良性发展;其次要抓好博物馆相关教育问题,要激发年轻人这方面的兴趣;第三要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和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对外交流;另外还要加强与政府各个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建设博物馆之城。

李春冀先生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共识逐渐形成,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凝聚。作为一家行业部门,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的从现在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博物馆之城建设做贡献。

黄雪寅女士对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出要思考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建什么样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当前北京地区博物馆类型不够丰富,未来应该发展各行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同时,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微小型博物馆建立和发展,使北京地区博物馆类型得到科学发展,使北京市民能够享受15分钟文化圈的城市文化服务。第二个问题是谁来养?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建设各行各业的博物馆,让全社会集中力量,助力博物馆成长!第三个问题:谁来爱这些博物馆?发挥社会力量,让社区文化与博物馆结合,形成全民热爱博物馆,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千家万户。第四个问题是建博物馆怎么管理?她指出在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当中,要在运营模式上有根本性质以及观念性的改变,要采取一些企业的商业管理的运营模式,采取一些战略管理的一些集群式的矩阵式的管理,整合整个社会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杨蕊女士认为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一定要和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规划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更好地发展。她建议研究博物馆经济不应该只研究博物馆自身,因为它自己产生不了那么多的经济。仅仅研究博物馆自己本身产生的经济不是大经济的概念,应该研究文化产生的经济,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延伸。最后她还强调了建设博物馆之城必须人才先行,重视博物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