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治理季度论坛

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 ▏赵志荣: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议题——国际公共事务的视角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0-26

2021年9月28日上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议题——国际公共事务的视角》的精彩发言。

文/赵志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赵教授指出治理有别于管理,治理强调多方主体的有效协作、多种治理工具的应用和多维目标的平衡。城市治理有其特殊的方面,城市不同于乡村,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既是多种城市问题的集中地,也是技术创新和革新的关键地。而超大城市的治理更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超大城市有其独特性:一是超大规模、高密度聚集和高强度互动;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影响;三是治理问题集中的焦点。中国具有高速发展的经济、高速的城市化以及最全光谱、最具探索性的治理实践,是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风尖浪口。因此,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无论是在知识体系的拓展方面,还是在话语体系的推动方面,都应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

随后,赵教授提出了公共事务的国际视角,包括三个圈层:一是行政管理,早期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关注特定政治体制下官僚机构的作用和效能,主张不同政治体制下更为多元的治理模式。二是公共政策,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发展起来,注重政策工具和政府行为的效应评估,在后期也开始意识到领导力和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三是城市事务,这是近几十年迅速扩大的一个新领域,它不单涉及到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而且还交叉了更多学科,比如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聚焦于城市问题。而中国城市治理体现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和城市事务三个圈层的高度重叠,超大城市治理是其中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赵志荣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共事务视角下的超大城市治理的三维框架,他从管理研究的主体——过程——对象出发,明确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视角:

一是行政管理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主体,关注城市中政府、社会部门与个人的多元协同治理,城市治理的多维公共价值(如效率、公平;参与和代表性;获得感和幸福感等)以及城市治理的绩效管理(如衡量、监管和激励)。为此,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议题包括:多层级的纵向政府关系、多中心网络式的横向政府关系、公私伙伴关系PPP和各种制度安排、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

二是公共政策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过程,关注城市治理的政策过程(如城市政策的发起、决策、扩散和调整)、城市治理的政策工具(如法律条规、财税手段和数字技术)、城市治理的政策效应(如经济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为此,超大城市治理尤其要关注的政策问题是空间结构(包括人口规模和经济聚集)、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以及治理创新(政策的发起、扩散与调适)。

三是城市事务的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对象,以城乡、城市与区域、城市群落为特定研究对象,并以问题导向和设计导向为研究议题导向。为此,超大城市治理的城市事务研究有三个角度,从空间的角度,需要关注区域协同发展,比如国土空间下的城市、郊区和乡村连续体;从设施的角度,需要关注城市可持续性,如交通、空气、能源、公共健康、城市宜居度、城市韧性;从人的角度,需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如再分配与环境正义、新技术伦理、包容性的发展机会。

最后,赵教授总结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视角:行政管理的视角关注主体和价值选择;公共政策的视角关注过程与工具理性;城市事务的视角关注对象和议题导向。并进一步强调,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无论是在服务治国理政,还是在推动话语体系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系嘉宾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徐文)


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 ▏赵志荣: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议题——国际公共事务的视角

2021年9月28日上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议题——国际公共事务的视角》的精彩发言。

文/赵志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赵教授指出治理有别于管理,治理强调多方主体的有效协作、多种治理工具的应用和多维目标的平衡。城市治理有其特殊的方面,城市不同于乡村,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既是多种城市问题的集中地,也是技术创新和革新的关键地。而超大城市的治理更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超大城市有其独特性:一是超大规模、高密度聚集和高强度互动;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影响;三是治理问题集中的焦点。中国具有高速发展的经济、高速的城市化以及最全光谱、最具探索性的治理实践,是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风尖浪口。因此,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的研究无论是在知识体系的拓展方面,还是在话语体系的推动方面,都应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

随后,赵教授提出了公共事务的国际视角,包括三个圈层:一是行政管理,早期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关注特定政治体制下官僚机构的作用和效能,主张不同政治体制下更为多元的治理模式。二是公共政策,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发展起来,注重政策工具和政府行为的效应评估,在后期也开始意识到领导力和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三是城市事务,这是近几十年迅速扩大的一个新领域,它不单涉及到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而且还交叉了更多学科,比如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聚焦于城市问题。而中国城市治理体现为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和城市事务三个圈层的高度重叠,超大城市治理是其中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赵志荣教授提出了一个公共事务视角下的超大城市治理的三维框架,他从管理研究的主体——过程——对象出发,明确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视角:

一是行政管理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主体,关注城市中政府、社会部门与个人的多元协同治理,城市治理的多维公共价值(如效率、公平;参与和代表性;获得感和幸福感等)以及城市治理的绩效管理(如衡量、监管和激励)。为此,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重要议题包括:多层级的纵向政府关系、多中心网络式的横向政府关系、公私伙伴关系PPP和各种制度安排、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

二是公共政策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过程,关注城市治理的政策过程(如城市政策的发起、决策、扩散和调整)、城市治理的政策工具(如法律条规、财税手段和数字技术)、城市治理的政策效应(如经济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为此,超大城市治理尤其要关注的政策问题是空间结构(包括人口规模和经济聚集)、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风险防范)以及治理创新(政策的发起、扩散与调适)。

三是城市事务的视角,对应于管理研究的对象,以城乡、城市与区域、城市群落为特定研究对象,并以问题导向和设计导向为研究议题导向。为此,超大城市治理的城市事务研究有三个角度,从空间的角度,需要关注区域协同发展,比如国土空间下的城市、郊区和乡村连续体;从设施的角度,需要关注城市可持续性,如交通、空气、能源、公共健康、城市宜居度、城市韧性;从人的角度,需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如再分配与环境正义、新技术伦理、包容性的发展机会。

最后,赵教授总结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三个视角:行政管理的视角关注主体和价值选择;公共政策的视角关注过程与工具理性;城市事务的视角关注对象和议题导向。并进一步强调,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无论是在服务治国理政,还是在推动话语体系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系嘉宾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