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 ▏朱春奎: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战略研究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0-26
2021年9月28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战略研究》的精彩发言。
文/朱春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首先,朱教授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态势,指出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与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我国目前的韧性城市实践主要是参与国际项目和政府部门主导推进两种途径,包括国际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三类试点。其中,韧性城市注重城市系统应对经济风险、灾害风险等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海绵城市主要针对暴雨和水资源的单一风险要素;气候适应型城市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短期和长期灾害风险。从建设理念来看,全球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本质都是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朱春奎教授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全球实践以及中国实践。在全球实践方面,2010年3月,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发起了“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鼓励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韧性城市,为全球防灾减灾筛选范本,我国成都被选为“灾后重建发展”的范例城市之一。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全球100个韧性城市”项目,旨在支持全球城市制定韧性规划、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挑战,我国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四个城市已成功入选。在中国实践方面,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主导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30个城市展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在28个城市展开。
其次,朱教授介绍了波士顿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历程。朱教授指出波士顿是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影响而制定规划的城市之一,从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波士顿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在提高建筑韧性方面,致力于推动零净碳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在改善交通韧性方面,提出推动出行方式的转变,鼓励骑自行车和散步;在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致力于解决碳中和相关的气候社区的选择问题,在提高海岸韧性方面,强调创建一个强大的海岸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在强化极端天气应对方面,建立了应对极端天气的行动计划、更新高温应急行动计划以及更新排水设施;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方面,设立到2020年将与固体废弃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的目标,并提出制定“零废物”战略计划。随后,朱教授提出波士顿的实践举措中加强区域间和政府部门间合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现多种工具协同使用、关注城市的脆弱群体是中国可借鉴的经验。
进一步地,朱教授介绍了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与战略举措。在发展历程方面,纽约州在早期为应对沿海灾害型天气带来的影响,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海岸线保护与恢复工作。进入21世纪,纽约州开始陆续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近年来,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设计逐步成熟且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此外,为更好地支撑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的开展,纽约州逐步完善气候立法。在战略举措方面,朱教授基于纽约州2100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提高纽约州基础设施韧性的建议》,重点介绍了纽约州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跨部门行动。同时,朱教授梳理了纽约州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介绍了纽约州的《社区风险与韧性法案》,以及《降低洪水与侵蚀风险的自然措施》和《州洪水风险管理指南》。随后,朱教授提出纽约州的实践举措中注重跨部门协作沟通、强调法治建设、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是中国可借鉴的经验。
最后,朱教授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作为结束语,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事情。
(本文系嘉宾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徐文)
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 ▏朱春奎: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战略研究
2021年9月28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战略研究》的精彩发言。
文/朱春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首先,朱教授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态势,指出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与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我国目前的韧性城市实践主要是参与国际项目和政府部门主导推进两种途径,包括国际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三类试点。其中,韧性城市注重城市系统应对经济风险、灾害风险等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海绵城市主要针对暴雨和水资源的单一风险要素;气候适应型城市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短期和长期灾害风险。从建设理念来看,全球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本质都是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朱春奎教授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全球实践以及中国实践。在全球实践方面,2010年3月,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发起了“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鼓励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韧性城市,为全球防灾减灾筛选范本,我国成都被选为“灾后重建发展”的范例城市之一。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全球100个韧性城市”项目,旨在支持全球城市制定韧性规划、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挑战,我国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四个城市已成功入选。在中国实践方面,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主导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30个城市展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的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在28个城市展开。
其次,朱教授介绍了波士顿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历程。朱教授指出波士顿是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影响而制定规划的城市之一,从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波士顿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在提高建筑韧性方面,致力于推动零净碳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在改善交通韧性方面,提出推动出行方式的转变,鼓励骑自行车和散步;在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致力于解决碳中和相关的气候社区的选择问题,在提高海岸韧性方面,强调创建一个强大的海岸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在强化极端天气应对方面,建立了应对极端天气的行动计划、更新高温应急行动计划以及更新排水设施;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方面,设立到2020年将与固体废弃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的目标,并提出制定“零废物”战略计划。随后,朱教授提出波士顿的实践举措中加强区域间和政府部门间合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现多种工具协同使用、关注城市的脆弱群体是中国可借鉴的经验。
进一步地,朱教授介绍了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与战略举措。在发展历程方面,纽约州在早期为应对沿海灾害型天气带来的影响,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海岸线保护与恢复工作。进入21世纪,纽约州开始陆续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近年来,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设计逐步成熟且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此外,为更好地支撑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的开展,纽约州逐步完善气候立法。在战略举措方面,朱教授基于纽约州2100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提高纽约州基础设施韧性的建议》,重点介绍了纽约州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跨部门行动。同时,朱教授梳理了纽约州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介绍了纽约州的《社区风险与韧性法案》,以及《降低洪水与侵蚀风险的自然措施》和《州洪水风险管理指南》。随后,朱教授提出纽约州的实践举措中注重跨部门协作沟通、强调法治建设、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是中国可借鉴的经验。
最后,朱教授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作为结束语,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事情。
(本文系嘉宾9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