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治理季度论坛

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丨张友浪:地方政府创新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市级面板数据(2000-2018)的分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10-26

2021年9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地方政府创新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市级面板数据(2000-2018)的分析》的精彩发言。张老师分别从研究问题、文献回顾、研究发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文/张友浪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是研究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比另一些地方政府有更加频繁的创新,决定地方政府创新的因素是什么?虽然政府创新受到诸多学者关注,拥有较多实证解释,但是现有的研究发现,都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政策创新案例,试图发现一般性的政府创新规律。然而,这种用政策个案代替整体政府行为模式的推理思路容易引起例外谬误。这些发现是无法代替在组织层面,针对地方政府创新性的分析。探寻地方政府创新规律,需要全面研究各种地方政府创新,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聚焦于执行效果已经很成功的创新案例,失败的创新实验基本上很少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样的结果往往存在样品选择偏颇的可能。一个政府整体的创新性,与该政府创新举措成功与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失败的创新举措在研究中有缺失,会导致背后的规律无法全面的揭示。该研究试图解释组织层面的政府创新性。组织层面的政府创新性是指一个政府组织倾向采纳创新的频度,通过研究政府创新性在理论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比另一些地方政府更频繁系统的采用创新,在实践方面也可以为实践者提供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决策者识别创新障碍,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和完善。

其次是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对政府创新的解释可以划分为外部扩散压力和内部决定因素。外部扩散压力包括纵向扩散压力和横向扩散压力。其中,纵向扩散压力又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压力、自下而上的压力,自上而下的压力是直接财政的压力,也可能是直接强制命令的压力。自下而上的压力,下级政府都在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纳一个政策,上级政府可能会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效应,下级政府采纳了,上级政府也采纳下来。横向扩散压力包括学习机制、模仿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机制是研究学习对象创新的结果,如果创新效果特别好,就学它。模仿机制关注的是对象,例如比较有合法性的城市,北京、上海超大城市采纳的政策,其他的地级市可能跟进学习。竞争机制,当创新有外部性的时候,其他政府也会跟着采纳。内部决定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辖区特征,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文化历史传统、人口的分布、老龄化等等都会催生创新,因此辖区的整体特征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创新。政府特征本身也会影响政府创新,一个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财政依赖度比较低,自己自足,而且还每年收入特别高,不需要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就能做很多的事情,创新可能就会更多一些。还有政府的行政级别,中国虽然有这么多城市,地级市将近300个,但是城市跟城市之间是不一样的,有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不同的行政级别决定了一个政府能够掌握的权力要素、各种资源不一样,采纳创新的可能性就不太一样。还有微观因素,领导者个人特征对城市的影响,年龄、领导者行政级别、领导者的性别、任期等等。

最后是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创新性会提高,但是每当开大会的时候创新会下降。某些省份可能比其他省份要更加具有创新性,比如说浙江,浙江有多个城市都拿到了地方政府创新奖。十八大之前GDP、人口规模等因素都有很明显的影响,十八大之后影响就下降很多,但是人口规模和经济因素变得很重要,十八大前后行政权力的因素可能变弱,地方资源禀赋的影响变强。沿海省份城市受到的因素,主要是GDP和行政级别因素的影响,内地城市会受经济开放性的因素影响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沿海城市已经很开放,所以经济开放性没法进一步提高或者降低它的政府创新性,相反内地城市因为经济开放性不够,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性。相对于个体层面因素,区域特征和政府特征的组织层面的因素对组织视角下的政府创新性影响更大。我们研究政府的整体创新性,发现区域层面的因素,组织层面的因素要更大一些,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产生变化。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在理论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理论推理的不足,我们概念化组织创新性的概念,提炼相关的假设,整合到一个框架进行分析。方法上我们进行了尝试,试图测量和解释地方政府创新性。实践上,它比现有基于某些案例的发现,我相信要更有指导性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完善指标,是否可以区分政策领域,构建不同领域地方政府的创新性;制度背景下的创新性;研究政府创新性的影响等。

(本文系嘉宾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谭西涵)


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报告发布丨张友浪:地方政府创新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市级面板数据(2000-2018)的分析

2021年9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在“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做了题为《地方政府创新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市级面板数据(2000-2018)的分析》的精彩发言。张老师分别从研究问题、文献回顾、研究发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文/张友浪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是研究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比另一些地方政府有更加频繁的创新,决定地方政府创新的因素是什么?虽然政府创新受到诸多学者关注,拥有较多实证解释,但是现有的研究发现,都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政策创新案例,试图发现一般性的政府创新规律。然而,这种用政策个案代替整体政府行为模式的推理思路容易引起例外谬误。这些发现是无法代替在组织层面,针对地方政府创新性的分析。探寻地方政府创新规律,需要全面研究各种地方政府创新,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聚焦于执行效果已经很成功的创新案例,失败的创新实验基本上很少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样的结果往往存在样品选择偏颇的可能。一个政府整体的创新性,与该政府创新举措成功与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失败的创新举措在研究中有缺失,会导致背后的规律无法全面的揭示。该研究试图解释组织层面的政府创新性。组织层面的政府创新性是指一个政府组织倾向采纳创新的频度,通过研究政府创新性在理论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比另一些地方政府更频繁系统的采用创新,在实践方面也可以为实践者提供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决策者识别创新障碍,促进公共政策的更新和完善。

其次是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对政府创新的解释可以划分为外部扩散压力和内部决定因素。外部扩散压力包括纵向扩散压力和横向扩散压力。其中,纵向扩散压力又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压力、自下而上的压力,自上而下的压力是直接财政的压力,也可能是直接强制命令的压力。自下而上的压力,下级政府都在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纳一个政策,上级政府可能会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效应,下级政府采纳了,上级政府也采纳下来。横向扩散压力包括学习机制、模仿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机制是研究学习对象创新的结果,如果创新效果特别好,就学它。模仿机制关注的是对象,例如比较有合法性的城市,北京、上海超大城市采纳的政策,其他的地级市可能跟进学习。竞争机制,当创新有外部性的时候,其他政府也会跟着采纳。内部决定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辖区特征,一个地方的人口规模、文化历史传统、人口的分布、老龄化等等都会催生创新,因此辖区的整体特征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创新。政府特征本身也会影响政府创新,一个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财政依赖度比较低,自己自足,而且还每年收入特别高,不需要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就能做很多的事情,创新可能就会更多一些。还有政府的行政级别,中国虽然有这么多城市,地级市将近300个,但是城市跟城市之间是不一样的,有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不同的行政级别决定了一个政府能够掌握的权力要素、各种资源不一样,采纳创新的可能性就不太一样。还有微观因素,领导者个人特征对城市的影响,年龄、领导者行政级别、领导者的性别、任期等等。

最后是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创新性会提高,但是每当开大会的时候创新会下降。某些省份可能比其他省份要更加具有创新性,比如说浙江,浙江有多个城市都拿到了地方政府创新奖。十八大之前GDP、人口规模等因素都有很明显的影响,十八大之后影响就下降很多,但是人口规模和经济因素变得很重要,十八大前后行政权力的因素可能变弱,地方资源禀赋的影响变强。沿海省份城市受到的因素,主要是GDP和行政级别因素的影响,内地城市会受经济开放性的因素影响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沿海城市已经很开放,所以经济开放性没法进一步提高或者降低它的政府创新性,相反内地城市因为经济开放性不够,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性。相对于个体层面因素,区域特征和政府特征的组织层面的因素对组织视角下的政府创新性影响更大。我们研究政府的整体创新性,发现区域层面的因素,组织层面的因素要更大一些,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产生变化。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在理论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理论推理的不足,我们概念化组织创新性的概念,提炼相关的假设,整合到一个框架进行分析。方法上我们进行了尝试,试图测量和解释地方政府创新性。实践上,它比现有基于某些案例的发现,我相信要更有指导性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完善指标,是否可以区分政策领域,构建不同领域地方政府的创新性;制度背景下的创新性;研究政府创新性的影响等。

(本文系嘉宾9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八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文稿整理:谭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