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总第5期)丨冯惠玲:奥运遗产传承研究的思考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01-15
2021年11月25日,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期)“《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新书发布暨统筹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首都治理”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23会议室隆重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级教授冯惠玲作为特邀嘉宾以“奥运遗产传承研究的思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冯惠玲教授首先对徐拥军教授《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新书的发表表示祝贺。她表示,新书《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是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唯一一部专著。关于这个主题,徐拥军教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全书材料丰富,内容较为系统,而且还有很多自己独立的、独到的、新的认知和建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冯惠玲教授就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提出三点思考:
一是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意义。奥运具有特殊的、长期广泛的、深刻的意义,它超越竞技,超越体育本身,超越赛事,超越26天的一个赛期,超越主办方,超越既有的框架,这样一系列的超越使得奥运遗产的价值不断扩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看重遗产,把它作为奥运的主要议题之中。
奥运的意义至少包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对于主办城市在社会、经济、健康、文化、人文等很多方面的综合收益,对于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以及当前与严峻的疫情防控和新的国际形势叠加产生的奥运管理经验方面的意义等等。只有更加深刻、广泛地理解奥运遗产的意义,才会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传承奥运遗产,让它发扬光大。特别是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所获得的遗产也是倍增的,更值得我们系统梳理总结,奉献给北京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奥运遗产概念于1956年第一次提出,60多年来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组委发布了一系列指南性文件,表达了对奥运遗产高度的重视。本世纪以来,奥运遗产问题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没有遗产继承和弘扬,奥运会价值就减分许多。
二是奥运遗产与我们相伴的经历。奥运遗产的理念和内涵是一个不断丰富、递进的过程。北京主办的两次奥运会,正好见证了这个过程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和这个过程有缘相伴,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
第一件事情,是围绕奥运遗产的实证研究。人民大学团队有幸承担了奥运历史上首个围绕遗产的OGI和PGI项目,了解到奥运对于主办城市超越体育,超越竞技的综合价值,从而对奥运遗产获得了一些从表面到实质,从单一到多维的认知深化。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承接了国际奥委会委托的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项目,经过和国际奥委会官员,以及国际奥运专家反复的磋商研讨,确定以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类别120个指标为对象,考察举办奥运会对北京带来的影响。项目历时8年,用事实和数据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遗产进行了综合的评估。人民大学团队首次把遗产从概念变成具体的指标来评估各个方面的表现。2007年,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又承接了2008残奥会总体影响的评估项目,历时4年,考察了7个方面145个指标。这两个项目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奥运会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融入城市的风貌、设施、管理、市民心理,乃至城市性格中,长久的发挥着显在或潜在的作用。这两个项目是奥委会提出的奥运遗产最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从那以后每一届奥运会都做了这样的综合评估,通过指标和奥运主办城市的研究测评,证实了奥运遗产的多维存在和实际效果。
在奥运遗产方面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相关理论研究。人民大学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项北京市有关项目,出版发表了很多有关论著,对于奥运文化传播、大众参与、社会心理、志愿精神等多方面的遗产做了总结和提炼,在国际、国内多次论坛上,对奥运遗产的开掘提升和转化做专题发言,诸如在洛桑召开的奥林匹克论坛和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北京奥运论坛等。今天会议发布的徐拥军教授的著作,是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又一重要理论研究成果。
在奥运遗产研究方面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提出了不少比较重要的政策建议。例如2008年10月提交了关于传承与开发北京奥运文化遗产的建议,提出建设北京奥运会博物馆和开放开发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两个建议。2010年承担北京市社科联项目: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系统探讨了北京奥运遗产的类型和传承,从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当下与长远,中国与世界几个维度,对北京奥运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对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4个方面19类遗产,成为当时该主题研究当中考虑最为周全的遗产种类建议。该项目报告得到了北京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在第三届世界奥林匹克峰会上做了发表。2020年、2021年先后提交的《关于加强奥运档案管理的政策建议》《关于推动北京奥运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建议》咨政报告,获北京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相关建议被写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临近北京冬奥会,回忆中国人民大学在遗产方面所做的研究与思考,不由得心生感慨。与奥林匹克运动和遗产认知相同步,人民大学多学科学者不间断地在奥运遗产领域播种耕耘,贡献学术和知识的力量。北京市自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就开始重视奥运遗产的研究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活动开展遗产继承和传播。我校现在进行的奥运遗产研究,是对2008年以来遗产弘扬的延续和增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能够继续为此贡献一份光和热。
三是关于奥运遗产的行动。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强调对于奥运遗产的行动力,倡导奥运主办城市积极主动的“设计遗产”“创造遗产”,做“遗产规划”“遗产管理”等等。如同一位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所说,“奥运遗产不会自己产生,收获成果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前瞻性的管理”。有人以为遗产就在那里,接收下来即可,现在国际奥委会提出要设计,要创造,要做规划,做管理。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遗产的范畴和战略框架逐步明晰,2013年、2015年、2017年相继发布《奥运遗产手册》《奥运遗产指南》《奥运遗产战略》。北京市2019年推出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规划》也有非常清晰的遗产建设框架,包括7项遗产目标,35类遗产任务。
冯惠玲教授认为,从国际奥委会到北京,可以说在奥运遗产认知方面的共识已经基本上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行动力至关重要。面对来自多主体、多领域、多类型、全流程、有形和无形的奥运遗产,用什么样的体制,什么策略,什么方法加以留存、传承和有效传播,让这些遗产的目标和任务落地,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奥运主办城市必须破解的大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北京不仅要为丰富奥运的遗产理念做出贡献,更要为奥运遗产实践的成功提交一份优质答卷。
在冬奥北京周期开启的时候,巴赫主席说“北京是创造历史,并将再次创造历史的城市”。他说“中国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奥运遗产而感到自豪”。国际奥委会还有一句名言,一旦成为奥运城市,便永远是奥运城市。这有赖于我们把遗产工作做好。相信中国和北京,一定能够做好2022年冬奥遗产工作,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让“双奥”遗产恒久融入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血脉中。中国人民大学会在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伟大的事业当中,做出我们的贡献。
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总第5期)丨冯惠玲:奥运遗产传承研究的思考
2021年11月25日,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期)“《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新书发布暨统筹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首都治理”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23会议室隆重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级教授冯惠玲作为特邀嘉宾以“奥运遗产传承研究的思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冯惠玲教授首先对徐拥军教授《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新书的发表表示祝贺。她表示,新书《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是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唯一一部专著。关于这个主题,徐拥军教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全书材料丰富,内容较为系统,而且还有很多自己独立的、独到的、新的认知和建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冯惠玲教授就奥运遗产传承研究提出三点思考:
一是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意义。奥运具有特殊的、长期广泛的、深刻的意义,它超越竞技,超越体育本身,超越赛事,超越26天的一个赛期,超越主办方,超越既有的框架,这样一系列的超越使得奥运遗产的价值不断扩展。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看重遗产,把它作为奥运的主要议题之中。
奥运的意义至少包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对于主办城市在社会、经济、健康、文化、人文等很多方面的综合收益,对于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以及当前与严峻的疫情防控和新的国际形势叠加产生的奥运管理经验方面的意义等等。只有更加深刻、广泛地理解奥运遗产的意义,才会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传承奥运遗产,让它发扬光大。特别是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所获得的遗产也是倍增的,更值得我们系统梳理总结,奉献给北京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奥运遗产概念于1956年第一次提出,60多年来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组委发布了一系列指南性文件,表达了对奥运遗产高度的重视。本世纪以来,奥运遗产问题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没有遗产继承和弘扬,奥运会价值就减分许多。
二是奥运遗产与我们相伴的经历。奥运遗产的理念和内涵是一个不断丰富、递进的过程。北京主办的两次奥运会,正好见证了这个过程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和这个过程有缘相伴,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
第一件事情,是围绕奥运遗产的实证研究。人民大学团队有幸承担了奥运历史上首个围绕遗产的OGI和PGI项目,了解到奥运对于主办城市超越体育,超越竞技的综合价值,从而对奥运遗产获得了一些从表面到实质,从单一到多维的认知深化。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承接了国际奥委会委托的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价项目,经过和国际奥委会官员,以及国际奥运专家反复的磋商研讨,确定以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类别120个指标为对象,考察举办奥运会对北京带来的影响。项目历时8年,用事实和数据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遗产进行了综合的评估。人民大学团队首次把遗产从概念变成具体的指标来评估各个方面的表现。2007年,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又承接了2008残奥会总体影响的评估项目,历时4年,考察了7个方面145个指标。这两个项目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奥运会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融入城市的风貌、设施、管理、市民心理,乃至城市性格中,长久的发挥着显在或潜在的作用。这两个项目是奥委会提出的奥运遗产最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从那以后每一届奥运会都做了这样的综合评估,通过指标和奥运主办城市的研究测评,证实了奥运遗产的多维存在和实际效果。
在奥运遗产方面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相关理论研究。人民大学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项北京市有关项目,出版发表了很多有关论著,对于奥运文化传播、大众参与、社会心理、志愿精神等多方面的遗产做了总结和提炼,在国际、国内多次论坛上,对奥运遗产的开掘提升和转化做专题发言,诸如在洛桑召开的奥林匹克论坛和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北京奥运论坛等。今天会议发布的徐拥军教授的著作,是中国人民大学关于奥运遗产研究的又一重要理论研究成果。
在奥运遗产研究方面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提出了不少比较重要的政策建议。例如2008年10月提交了关于传承与开发北京奥运文化遗产的建议,提出建设北京奥运会博物馆和开放开发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两个建议。2010年承担北京市社科联项目:从奥运城市到世界城市,系统探讨了北京奥运遗产的类型和传承,从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当下与长远,中国与世界几个维度,对北京奥运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对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4个方面19类遗产,成为当时该主题研究当中考虑最为周全的遗产种类建议。该项目报告得到了北京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在第三届世界奥林匹克峰会上做了发表。2020年、2021年先后提交的《关于加强奥运档案管理的政策建议》《关于推动北京奥运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建议》咨政报告,获北京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相关建议被写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临近北京冬奥会,回忆中国人民大学在遗产方面所做的研究与思考,不由得心生感慨。与奥林匹克运动和遗产认知相同步,人民大学多学科学者不间断地在奥运遗产领域播种耕耘,贡献学术和知识的力量。北京市自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就开始重视奥运遗产的研究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活动开展遗产继承和传播。我校现在进行的奥运遗产研究,是对2008年以来遗产弘扬的延续和增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能够继续为此贡献一份光和热。
三是关于奥运遗产的行动。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强调对于奥运遗产的行动力,倡导奥运主办城市积极主动的“设计遗产”“创造遗产”,做“遗产规划”“遗产管理”等等。如同一位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所说,“奥运遗产不会自己产生,收获成果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前瞻性的管理”。有人以为遗产就在那里,接收下来即可,现在国际奥委会提出要设计,要创造,要做规划,做管理。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遗产的范畴和战略框架逐步明晰,2013年、2015年、2017年相继发布《奥运遗产手册》《奥运遗产指南》《奥运遗产战略》。北京市2019年推出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规划》也有非常清晰的遗产建设框架,包括7项遗产目标,35类遗产任务。
冯惠玲教授认为,从国际奥委会到北京,可以说在奥运遗产认知方面的共识已经基本上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行动力至关重要。面对来自多主体、多领域、多类型、全流程、有形和无形的奥运遗产,用什么样的体制,什么策略,什么方法加以留存、传承和有效传播,让这些遗产的目标和任务落地,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奥运主办城市必须破解的大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北京不仅要为丰富奥运的遗产理念做出贡献,更要为奥运遗产实践的成功提交一份优质答卷。
在冬奥北京周期开启的时候,巴赫主席说“北京是创造历史,并将再次创造历史的城市”。他说“中国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奥运遗产而感到自豪”。国际奥委会还有一句名言,一旦成为奥运城市,便永远是奥运城市。这有赖于我们把遗产工作做好。相信中国和北京,一定能够做好2022年冬奥遗产工作,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让“双奥”遗产恒久融入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血脉中。中国人民大学会在这样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伟大的事业当中,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