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

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丨郑水泉: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0-11-30

2020年11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在“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期)——‘十四五’时期首都治理的大问题”上做了题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精彩发言。

微信图片_20201130134042.jpg

首先,郑水泉教授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国家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首都北京要建设国际和谐宜居之都,就需要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与首都北京的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对于首都北京而言,当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贯彻好、落实好,做好首都北京“十四五”规划和确定2035年首都北京远景目标,在首都治理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精神。

在此基础上,他具体提出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三点建议:

第一,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的起草作说明时,首次披露了“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整个生产流程。从建议的起草看,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形成了“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规划制定模式,将“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真正形成了一个包容更广泛群体、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应该说,这种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不仅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来源;不仅实践部门需要学习这种科学、民主的规划制定过程,学术研究者更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并将之理论化,这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场景。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需要将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应用于规划制定的全过程,为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管用的北京“十四五”规划奠定体制基础。

第二点,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原则,提升规划文本的系统性、战略性和统领性水平。规划是一个人类创造性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现状、未来和路径的理性认知。好的规划文本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好的效果,但是差的规划文本一定不会创造好的治理效果和发展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时,明确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原则,强调处理好五对关系,即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这些规划编制原则的提出,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规划文本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稿看,这次较以前有很大创新,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其中首次将科技创新、安全与发展等单独成篇,并且有很多新的提法,为未来五年和十五年的治国理政指明了方向。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四个服务”来谋篇布局,另一方面要充分贯彻中央精神,做好规划文本的对标对表。

第三点,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布局,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水平。“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坚持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建议的说明时,提出规划重点关注了如下七个方面的议题: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等。应该说,对这些重点议题的关注,使得“十四五”规划建议有了主线和灵魂,真正让“十四五”规划既总揽全局,又协调各方,很好地把重点和一般相兼顾。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也需要将这些方法论考虑进去,形成首都治理的框架结构,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指引。

最后,郑水泉教授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的总体思路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需要做好规划的实施,将蓝图转化为行动,而“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就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在首都北京落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希望学者们的论道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成果,为北京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贡献人大智慧。

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丨郑水泉: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在“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期)——‘十四五’时期首都治理的大问题”上做了题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精彩发言。

微信图片_20201130134042.jpg

首先,郑水泉教授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国家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首都北京要建设国际和谐宜居之都,就需要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与首都北京的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对于首都北京而言,当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贯彻好、落实好,做好首都北京“十四五”规划和确定2035年首都北京远景目标,在首都治理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精神。

在此基础上,他具体提出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三点建议:

第一,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的起草作说明时,首次披露了“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整个生产流程。从建议的起草看,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形成了“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规划制定模式,将“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真正形成了一个包容更广泛群体、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应该说,这种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不仅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来源;不仅实践部门需要学习这种科学、民主的规划制定过程,学术研究者更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并将之理论化,这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场景。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需要将集思广益的决策模式应用于规划制定的全过程,为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管用的北京“十四五”规划奠定体制基础。

第二点,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原则,提升规划文本的系统性、战略性和统领性水平。规划是一个人类创造性活动过程,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现状、未来和路径的理性认知。好的规划文本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好的效果,但是差的规划文本一定不会创造好的治理效果和发展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时,明确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原则,强调处理好五对关系,即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这些规划编制原则的提出,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规划文本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稿看,这次较以前有很大创新,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其中首次将科技创新、安全与发展等单独成篇,并且有很多新的提法,为未来五年和十五年的治国理政指明了方向。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四个服务”来谋篇布局,另一方面要充分贯彻中央精神,做好规划文本的对标对表。

第三点,要学习“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布局,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水平。“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坚持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建议的说明时,提出规划重点关注了如下七个方面的议题: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等。应该说,对这些重点议题的关注,使得“十四五”规划建议有了主线和灵魂,真正让“十四五”规划既总揽全局,又协调各方,很好地把重点和一般相兼顾。首都北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也需要将这些方法论考虑进去,形成首都治理的框架结构,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指引。

最后,郑水泉教授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的总体思路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需要做好规划的实施,将蓝图转化为行动,而“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就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在首都北京落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希望学者们的论道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成果,为北京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贡献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