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
作者:徐拥军著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9-06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奥运会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赛事,而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综合性的世界盛会。它给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构成了奥运会独特的遗产,薪火相传、泽及后世。2018年2月25日,第23届冬奥会于平昌闭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过奥运会会旗,标志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意味着世界历史上首次由同一座城市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如何汲取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传承的经验,借鉴其他城市奥运会遗产传承的做法,未雨绸缪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传承,充分发挥其巨大价值,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奥运遗产从最早的“物质遗产”到“运动遗产”“遗址遗产”,再到涵盖经济、政治、国家形象、教育、社会、城市建设、奥林匹克精神等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内涵演变,反映了奥运遗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非常宽泛,且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书以奥运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收集、保护、管理、传承、传播、开发、利用等的整个过程,并以“传承”二字概括,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档案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充分吸取国内外奥运遗产传统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2022年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提供对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三部分。
理论研究中,有关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辨析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和认知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可知,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此仍未形成共识性的认识。有关奥运遗产研究存在“泛化”现象。概念外延的扩展对于奥运遗产的研究如同一把“双刃剑”,则增加了相关研究的活力与潜力,二则易使与奥运有关的类似遗产的特征逐渐在泛化的概念中被消解。因此,构建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奥运遗产的概念体系尤为重要。本书在界定奥运遗产概念及构建奥运遗产概念体系过程中,通过相关学术性文献资料、国际/区域1国家奥委会官方政策文本的梳理,明确奥运遗产的理论内涵;继而,根据理论内涵界定相关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提取出奥运遗产的属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奥运遗产的概念夕延,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概念体系,作为后续“奥运遗产本体论”“奥运遗产认识论”“奥运遗产方法论”“奥运遗产实践论”理论框架的基础;进而,以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为依据,设计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内容体系与评估体系,力图打造一个凝聚新理念、汇聚新模式、融合新方法的奥运遗产评估“北京方案”。
实践研究中,综合调查国内外奥运遗产传承的现状,分析、归纳其优良经验,参考、借鉴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并梳理奥运遗产的传承意义与计划,以明确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的深刻原因与具体内容。从而,依据奥运遗产特性,本书从宏观层面提出建立“联动式+融合式”的冬奥会遗产传承机制。“联动式”即冬奥会功能区应加强与收藏奥运遗产有关的图、档、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与 2008 年奥运会遗产整合,努力实现收藏机构间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奥”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融合式”即冬奥会规划时间轴从“冬奥前准备阶段”与“举办阶段”拉伸至“后续遗产利用阶段”,将冬奥会遗产传承“融合”进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之中;“联动式+融合式”保护与传承机制涉及冬奥会遗产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制、法规制度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等内容。微观层面上提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路径、方式与方法。重点围绕北京奥运记忆数据库建设和时间空间上的遗产效应扩展,研究数字化技术应用、创新性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方式、大众传播技巧等内容,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冬奥会遗产价值的充分发掘,促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楷模,留下可持续冬奥遗产。
应用研究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从赛事筹办、舆论风险、冰雪经济等多角度分析疫情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立足重大卫生事件,梳理历届奥运会的应急管控经验,对2022年冬奥会举办予以参考与借鉴,并结合国情,提出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系统总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并将其转化为奥运遗产,以期能为各国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提供“中国智慧”。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可看出,本书遵循从学术理论到实践决策再到现实应用,从现状问题调查到对策建议提出,从已有实践经验到后续传承推广,提出了“三步走”的研究思路。
依照思路安排的研究方法有以下4种:
第一,运用文献调查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本书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了解实践发展情况,紧跟最新研究前沿。
第二,运用实践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奥运功能区、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奥运博物馆,以及一些相关体育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对奥运遗产保护专家、收藏家、活动家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第三,运用政策分析与构建方法,设计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传承等工作的政策工具。
第四,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信息科学等,加快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大众化获取和知识流动,突破原有自主探索的封闭学术化,形成跨学科与公众参与的开放学术文化与科研运行机制。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三点:其一,在理论基础方面,本书系统吸纳档案记忆观、数字人文、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突破了此前相关研究理论欠缺的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其二,在学术观点方面,本书注重问题意识、实践导向、现实关注,在宏观层面提出“联动式+融合式”的冬奥会遗产传承机制,在微观层面提出建立北京奥运记忆数据库和奥运遗产效应在时间、空间扩展的传承路径与方法,并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置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予以应用;其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通过跨界合作,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吸纳体育学、遗产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方法指导。
本书不足之处在于难以顾及周全。其一,奥运遗产传承涉及主体众多,职责与利益关系复杂,开发利用涉及所有权、知识产权等诸多法律问题,制约因素众多且相互交织。其二,自2008 年起我国奥运会遗产传承才逐渐进入学人研究视野,且成果并未系统深入实践工作也刚刚起步。实践与理论基础均不深厚,这无疑增加了政策分析和构建的难度同时也导致研究有不彻底不周全之处。其三,限于诸多原因,笔者无法获取一些关键的内部资料,掌握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实际情况,因而所提出的对策建议难免缺乏充分的依据。
《北京奥运遗产传承研究》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奥运会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赛事,而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综合性的世界盛会。它给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构成了奥运会独特的遗产,薪火相传、泽及后世。2018年2月25日,第23届冬奥会于平昌闭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接过奥运会会旗,标志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也意味着世界历史上首次由同一座城市举办夏、冬两届奥运会。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如何汲取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传承的经验,借鉴其他城市奥运会遗产传承的做法,未雨绸缪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传承,充分发挥其巨大价值,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奥运遗产从最早的“物质遗产”到“运动遗产”“遗址遗产”,再到涵盖经济、政治、国家形象、教育、社会、城市建设、奥林匹克精神等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内涵演变,反映了奥运遗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非常宽泛,且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书以奥运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收集、保护、管理、传承、传播、开发、利用等的整个过程,并以“传承”二字概括,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档案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充分吸取国内外奥运遗产传统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2022年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也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提供对策建议。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三部分。
理论研究中,有关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辨析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和认知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可知,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此仍未形成共识性的认识。有关奥运遗产研究存在“泛化”现象。概念外延的扩展对于奥运遗产的研究如同一把“双刃剑”,则增加了相关研究的活力与潜力,二则易使与奥运有关的类似遗产的特征逐渐在泛化的概念中被消解。因此,构建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奥运遗产的概念体系尤为重要。本书在界定奥运遗产概念及构建奥运遗产概念体系过程中,通过相关学术性文献资料、国际/区域1国家奥委会官方政策文本的梳理,明确奥运遗产的理论内涵;继而,根据理论内涵界定相关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提取出奥运遗产的属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奥运遗产的概念夕延,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概念体系,作为后续“奥运遗产本体论”“奥运遗产认识论”“奥运遗产方法论”“奥运遗产实践论”理论框架的基础;进而,以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为依据,设计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内容体系与评估体系,力图打造一个凝聚新理念、汇聚新模式、融合新方法的奥运遗产评估“北京方案”。
实践研究中,综合调查国内外奥运遗产传承的现状,分析、归纳其优良经验,参考、借鉴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并梳理奥运遗产的传承意义与计划,以明确北京冬奥会遗产传承的深刻原因与具体内容。从而,依据奥运遗产特性,本书从宏观层面提出建立“联动式+融合式”的冬奥会遗产传承机制。“联动式”即冬奥会功能区应加强与收藏奥运遗产有关的图、档、博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与 2008 年奥运会遗产整合,努力实现收藏机构间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奥”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融合式”即冬奥会规划时间轴从“冬奥前准备阶段”与“举办阶段”拉伸至“后续遗产利用阶段”,将冬奥会遗产传承“融合”进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之中;“联动式+融合式”保护与传承机制涉及冬奥会遗产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制、法规制度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等内容。微观层面上提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路径、方式与方法。重点围绕北京奥运记忆数据库建设和时间空间上的遗产效应扩展,研究数字化技术应用、创新性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方式、大众传播技巧等内容,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冬奥会遗产价值的充分发掘,促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楷模,留下可持续冬奥遗产。
应用研究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从赛事筹办、舆论风险、冰雪经济等多角度分析疫情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立足重大卫生事件,梳理历届奥运会的应急管控经验,对2022年冬奥会举办予以参考与借鉴,并结合国情,提出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系统总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并将其转化为奥运遗产,以期能为各国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提供“中国智慧”。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可看出,本书遵循从学术理论到实践决策再到现实应用,从现状问题调查到对策建议提出,从已有实践经验到后续传承推广,提出了“三步走”的研究思路。
依照思路安排的研究方法有以下4种:
第一,运用文献调查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本书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了解实践发展情况,紧跟最新研究前沿。
第二,运用实践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奥运功能区、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奥运博物馆,以及一些相关体育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对奥运遗产保护专家、收藏家、活动家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第三,运用政策分析与构建方法,设计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传承等工作的政策工具。
第四,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信息科学等,加快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大众化获取和知识流动,突破原有自主探索的封闭学术化,形成跨学科与公众参与的开放学术文化与科研运行机制。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三点:其一,在理论基础方面,本书系统吸纳档案记忆观、数字人文、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突破了此前相关研究理论欠缺的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其二,在学术观点方面,本书注重问题意识、实践导向、现实关注,在宏观层面提出“联动式+融合式”的冬奥会遗产传承机制,在微观层面提出建立北京奥运记忆数据库和奥运遗产效应在时间、空间扩展的传承路径与方法,并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置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予以应用;其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通过跨界合作,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吸纳体育学、遗产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方法指导。
本书不足之处在于难以顾及周全。其一,奥运遗产传承涉及主体众多,职责与利益关系复杂,开发利用涉及所有权、知识产权等诸多法律问题,制约因素众多且相互交织。其二,自2008 年起我国奥运会遗产传承才逐渐进入学人研究视野,且成果并未系统深入实践工作也刚刚起步。实践与理论基础均不深厚,这无疑增加了政策分析和构建的难度同时也导致研究有不彻底不周全之处。其三,限于诸多原因,笔者无法获取一些关键的内部资料,掌握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实际情况,因而所提出的对策建议难免缺乏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