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

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 领导致辞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11-05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下午,第二届 “江山论坛” 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 1138 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教授视频致辞,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余年成效与未来方向,从 “协同” 维度分享深刻见解,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指引。

图片1_副本.png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

冯仕政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强调,本次论坛的召开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余年来成效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同路径的深度探索。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并非普通区域发展规划,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这是 “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级” 的关键举措。十余年间,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筑牢制度基础,到 “轨道上的京津冀” 让区域互联互通加速,从雄安新区 “未来之城” 拔地而起展现新生力量,再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实现从 “雾霾锁城” 到 “蓝天常在” 的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样本。

在这一背景下,冯仕政副校长特别提及中国人民大学张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新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报告。他表示,这份报告精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从优化产业协同布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等维度提出解决方案,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也为本次论坛的深入研讨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后,冯仕政副校长从 “协同” 的角度,展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的具体分析。他谈到,交通协同是区域协同的重要支撑,对打破空间壁垒、提升整体效率至关重要。截至 11 月底,京津冀已以 “轨道上的京津冀” 为核心,构建起 “四纵四横一环” 综合运输通道;京雄城际等标志性工程通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打造空铁联运全球标杆,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这种区域时空压缩赋予京津冀更大的发展动能。

谈及产业协同,冯仕政副校长指出,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协同发展的潜力所在。三地紧扣 “疏解、承接、升级” 主线,北京 “三城一区” 的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已形成 “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河北转化” 的清晰产业链分工;从氢能、生物医药等六条跨区域产业链逐步成型,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跨省通办” 等制度突破落地,产业协同已摆脱简单的产业转移模式,转向价值链共建的更高层次,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京津冀样本。

生态协同方面,冯仕政副校长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直接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居民生活质量。三地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永定河、白洋淀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双向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要求提供了生动实践支撑。

在城镇协同建设上,冯仕政副校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 “两翼” 为核心展开论述。他提到,以 “两翼” 为引领、通武廊毗邻区为试点,京津冀正逐步构建世界级城镇群:北京坚定疏解非首都功能,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场超1000个;雄安新区建设蹄疾步稳,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这里扎根创业,中央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实现 453 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区域城镇化率提升至 61.7%。这些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 “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探索了新路径。

致辞尾声,冯仕政副校长总结道,十余年来,京津冀以协同发展为抓手,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协同路径上取得了扎实成效,这些实践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要求的积极回应,也为后续深化协同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围绕 “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发展实践” 畅所欲言,期待更多真知灼见的碰撞,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 | 林臻杰


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 领导致辞

2025 年 10 月 30 日下午,第二届 “江山论坛” 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 1138 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教授视频致辞,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余年成效与未来方向,从 “协同” 维度分享深刻见解,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指引。

图片1_副本.png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

冯仕政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强调,本次论坛的召开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余年来成效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同路径的深度探索。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并非普通区域发展规划,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这是 “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级” 的关键举措。十余年间,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筑牢制度基础,到 “轨道上的京津冀” 让区域互联互通加速,从雄安新区 “未来之城” 拔地而起展现新生力量,再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实现从 “雾霾锁城” 到 “蓝天常在” 的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样本。

在这一背景下,冯仕政副校长特别提及中国人民大学张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新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报告。他表示,这份报告精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从优化产业协同布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等维度提出解决方案,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也为本次论坛的深入研讨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后,冯仕政副校长从 “协同” 的角度,展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的具体分析。他谈到,交通协同是区域协同的重要支撑,对打破空间壁垒、提升整体效率至关重要。截至 11 月底,京津冀已以 “轨道上的京津冀” 为核心,构建起 “四纵四横一环” 综合运输通道;京雄城际等标志性工程通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打造空铁联运全球标杆,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这种区域时空压缩赋予京津冀更大的发展动能。

谈及产业协同,冯仕政副校长指出,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协同发展的潜力所在。三地紧扣 “疏解、承接、升级” 主线,北京 “三城一区” 的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已形成 “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河北转化” 的清晰产业链分工;从氢能、生物医药等六条跨区域产业链逐步成型,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跨省通办” 等制度突破落地,产业协同已摆脱简单的产业转移模式,转向价值链共建的更高层次,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京津冀样本。

生态协同方面,冯仕政副校长强调,生态环境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直接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居民生活质量。三地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永定河、白洋淀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 “绿水青山” 与 “金山银山” 的双向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要求提供了生动实践支撑。

在城镇协同建设上,冯仕政副校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 “两翼” 为核心展开论述。他提到,以 “两翼” 为引领、通武廊毗邻区为试点,京津冀正逐步构建世界级城镇群:北京坚定疏解非首都功能,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场超1000个;雄安新区建设蹄疾步稳,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这里扎根创业,中央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实现 453 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区域城镇化率提升至 61.7%。这些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 “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探索了新路径。

致辞尾声,冯仕政副校长总结道,十余年来,京津冀以协同发展为抓手,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协同路径上取得了扎实成效,这些实践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要求的积极回应,也为后续深化协同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围绕 “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发展实践” 畅所欲言,期待更多真知灼见的碰撞,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 | 林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