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媒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新闻

中国网|赵梦晗、张友浪:以智慧化养老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10-07

c307629052244db0ac4f7049da273121.jpg

赵梦晗,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8aa7fd41eab8490dad38b7bbefc5328e.jpg

张友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国于2021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于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持续老龄化、高龄化是我国未来将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强调“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也是在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下的必然选择。2008年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明确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但现实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比例更高。目前,北京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1%,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其中,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与此同时,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代际居住模式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日益小型化,我国家庭户均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2020年的2.62人,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的能力有所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高龄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将对承担居家养老的各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挑战。未来需要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专业化的服务送上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的智能平台与智慧化养老服务,有助于及时捕捉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快速集成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求匹配。


智慧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


及时传达老年人需求。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的重点。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在城市,即便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子女也常常忙于工作而无法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大部分时间“空巢”现象较为普遍。将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的需求传达给社区是助力居家养老的第一步。智慧化平台有助于老年人及时表达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社区、机构快速知晓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在老年人家中安装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实现一键拨通120、居委会、养老服务,密切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与社区、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的联系,及时将家中老年人的需求传达到社区和驿站。


有效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智能化平台能实现不同养老服务提供主体间的资源协整、信息共享与责任分工。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初期,各个服务主体间可能存在的重复投入、资源错配是打击初生产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智能化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与共享的效率,降低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损耗,推动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有条件的街道和城市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推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汇集智慧助餐、个人卫生、居室清洁、代办服务等居家服务信息的“城市大脑”;甚至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居住类型构建专属信息档案,主动匹配适合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服务事项,做到将服务精准送上门。


统筹协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将感知需求、信息搜索和服务提供串联为完整的服务链,为老年人打造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助力包。除了分别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发挥整合作用,智慧化技术更有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衔接,把需求和服务联通、将产业和事业融合,为老年人搭建居家养老的安全网。将机构、社区资源延伸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一方面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机构与社区的专业养老照护服务。为家庭养老床位配置智能产品,进行智慧化改造,可以实时监测老年居家的身体状况,提供健康预警,自动将老年人的帮助需要传达到社区。今年7月北京养老服务网及手机端小程序上线,通过整合养老服务各类资源——养老机构、床位、养老服务驿站、助餐点等的信息,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了解周边的资源,实现居家养老的同时便捷找助洁、助医、助浴等服务,打造居家养老宜居圈。


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提升家庭养老能力


以发展视角来推进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普及。未来十余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随着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开始步入高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速,对于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智能服务终端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除了提升智能设备的语音识别、一键呼叫等人机交互模式的简便性,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更需要动态追踪的健康管理系统和自动感应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在家中安装红外线监测设施,对老年人跌倒实现非接触感知,在不破坏老年人生活习惯、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对空巢或日间独居老人的意外跌倒进行自动监测并发出警报,以及时提供帮助和救援。


以系统观念来建设智慧化养老服务的网络。通过智慧化技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在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优化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将养老资源与服务由分散式推向集成式,做到整合多元资源、终端一键集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发展初期以政府为主导,系统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联合体;提升服务质量,系统推广养老产品,降低单位成本,达到规模效益。同时,完善和拓展智慧化服务类型,系统考虑老人居家所需的各类帮助与服务。当前智慧化养老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安全防护和情感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发展久坐检测仪、智能起卧床、移动机器人等居家照护服务和体征监测等健康服务的智能设备,提升高龄老人居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以专业素养来提升智慧化养老服务的质量。智慧化平台整合了资源信息、传达了服务需求,但真正让居家的老人安心、让家人放心需要落实到服务的提供上。除了开发各类智能化产品并搭建平台来为老年人完善健康数据、丰富精神生活、及时传达需要,对于居家的老年人而言,需求能够得到周边资源的快速有效响应是关键。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生成老年人个体身体状况和行动习惯轨迹,匹配和预备个性化服务,以便快速应答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利用智能设备形成个人健康数据,实现健康预警、线上问诊。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将医疗资源延伸到老年人家里,真正做到医养结合。


中国网|赵梦晗、张友浪:以智慧化养老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c307629052244db0ac4f7049da273121.jpg

赵梦晗,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8aa7fd41eab8490dad38b7bbefc5328e.jpg

张友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国于2021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于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持续老龄化、高龄化是我国未来将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强调“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也是在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下的必然选择。2008年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明确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但现实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比例更高。目前,北京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1%,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其中,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与此同时,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代际居住模式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日益小型化,我国家庭户均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2020年的2.62人,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的能力有所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高龄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将对承担居家养老的各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挑战。未来需要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专业化的服务送上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的智能平台与智慧化养老服务,有助于及时捕捉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快速集成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求匹配。


智慧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


及时传达老年人需求。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的重点。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在城市,即便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子女也常常忙于工作而无法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大部分时间“空巢”现象较为普遍。将居于家中的老年人的需求传达给社区是助力居家养老的第一步。智慧化平台有助于老年人及时表达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社区、机构快速知晓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在老年人家中安装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实现一键拨通120、居委会、养老服务,密切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与社区、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的联系,及时将家中老年人的需求传达到社区和驿站。


有效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智能化平台能实现不同养老服务提供主体间的资源协整、信息共享与责任分工。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初期,各个服务主体间可能存在的重复投入、资源错配是打击初生产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智能化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与共享的效率,降低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损耗,推动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有条件的街道和城市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推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汇集智慧助餐、个人卫生、居室清洁、代办服务等居家服务信息的“城市大脑”;甚至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居住类型构建专属信息档案,主动匹配适合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服务事项,做到将服务精准送上门。


统筹协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平台将感知需求、信息搜索和服务提供串联为完整的服务链,为老年人打造一整套居家养老服务助力包。除了分别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发挥整合作用,智慧化技术更有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衔接,把需求和服务联通、将产业和事业融合,为老年人搭建居家养老的安全网。将机构、社区资源延伸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一方面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机构与社区的专业养老照护服务。为家庭养老床位配置智能产品,进行智慧化改造,可以实时监测老年居家的身体状况,提供健康预警,自动将老年人的帮助需要传达到社区。今年7月北京养老服务网及手机端小程序上线,通过整合养老服务各类资源——养老机构、床位、养老服务驿站、助餐点等的信息,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了解周边的资源,实现居家养老的同时便捷找助洁、助医、助浴等服务,打造居家养老宜居圈。


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提升家庭养老能力


以发展视角来推进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普及。未来十余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0%,随着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开始步入高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速,对于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智能服务终端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除了提升智能设备的语音识别、一键呼叫等人机交互模式的简便性,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更需要动态追踪的健康管理系统和自动感应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在家中安装红外线监测设施,对老年人跌倒实现非接触感知,在不破坏老年人生活习惯、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对空巢或日间独居老人的意外跌倒进行自动监测并发出警报,以及时提供帮助和救援。


以系统观念来建设智慧化养老服务的网络。通过智慧化技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在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优化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将养老资源与服务由分散式推向集成式,做到整合多元资源、终端一键集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发展初期以政府为主导,系统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联合体;提升服务质量,系统推广养老产品,降低单位成本,达到规模效益。同时,完善和拓展智慧化服务类型,系统考虑老人居家所需的各类帮助与服务。当前智慧化养老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安全防护和情感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发展久坐检测仪、智能起卧床、移动机器人等居家照护服务和体征监测等健康服务的智能设备,提升高龄老人居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以专业素养来提升智慧化养老服务的质量。智慧化平台整合了资源信息、传达了服务需求,但真正让居家的老人安心、让家人放心需要落实到服务的提供上。除了开发各类智能化产品并搭建平台来为老年人完善健康数据、丰富精神生活、及时传达需要,对于居家的老年人而言,需求能够得到周边资源的快速有效响应是关键。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生成老年人个体身体状况和行动习惯轨迹,匹配和预备个性化服务,以便快速应答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性和专业性,利用智能设备形成个人健康数据,实现健康预警、线上问诊。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将医疗资源延伸到老年人家里,真正做到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