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媒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新闻

《北京日报》|张杰: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09-12

张杰 /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3年08月11日第1版


news-bjrb-00000-20230811-m-001-300.jpg


中关村顺义园通顺路18号,汽车制造流水线上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车间鳞次栉比。晨辉洒下来,给每一间厂房都镀上一层金色。


这个位置在老版地图上是北京现代一工厂,现在换成了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从写满辉煌历史的合资车厂更迭为占尽风头的造车新势力智能工厂,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这座工厂,我太熟悉了。”18年前,16岁的张超初出校门,被分配到北京现代一工厂,跟着各班组的老师傅在生产线上轮转学习,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


那时的北京现代风头正劲。作为中国加入WTO后获批的首个汽车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在它的第一座工厂里创造了索纳塔、伊兰特的销量奇迹。但随着车市竞争加剧,北京现代逐渐掉队。到了2019年,由于销量不佳、设备老化、转型滞后等多重原因,北京现代一工厂停产,数十万平方米的厂房闲置。


与北京现代产能闲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电控系统到智能网联化,百年汽车业迎来疾风骤雨般的颠覆性变革。北京汽车制造业也来到了抉择关口:必须盘整存量资源,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


2021年,急于扩大产能的理想汽车决定在中关村顺义园布局产线,将北京现代一工厂改造升级为一座年产10万辆的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腾笼换鸟的大调整,是在全市汽车总产能不增的前提下优化结构,提升新能源汽车生产比重,制造工艺也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今年2月,张超又回到了通顺路18号上班,但换了身份,成为理想汽车北京工厂底盘工段班长。回到“最初的起点”,他惊喜地看到,车间引入大量机器人和AI设备替代人工质检,大幅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减少车辆返修概率。身处车辆下线的最后一道关卡,张超深刻感受到了智能技术应用带给行业的颠覆性变化。


与理想汽车生产基地相距20公里的北京奔驰顺义工厂,同样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再造。这里曾是北汽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对标奔驰德国数字化示范工厂——56号工厂进行全面改建,已成为北京智能制造的新样本。


生产线上,700多台装焊机器人灵巧地为奔驰全新电动车打造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全铝覆盖车身,忙碌的AGV智能小车承担起车间物流运输的重任,先进的数字化体系让一线工人和高管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查看车辆生产状态和相关数据。


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先进制造业标杆园区……以汽车业为重要突破口,顺义区陆续完成了65个传统制造业项目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张晓晖介绍,针对区内园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顺义引进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等智能制造服务商,为企业找痛点、下“药方”,累计完成了对75家企业的上门“问诊”,给出切实可行的智造转型建议千余条。


更多工业4.0时代的“未来工厂”在京落地。位于中关村昌平园的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每天有600台发动机下线,却少见工人穿梭忙碌;昌平区南口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里,桩机工厂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座“灯塔工厂”,一台旋挖钻机的生产周期已从30天压缩到7天;亦庄小米产业园的“黑灯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可年产百万台高端手机,比传统工厂效率提升60%,车间里的智能装备超九成属于自主研发。


超大城市寸土寸金的劣势,逼迫北京不断转向更高附加值、更低资源消耗的高精尖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又恰恰激发出传统“制造”升级“智造”的乘数效应。


根据最新规划,在累计实施近100个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到2025年,北京将再打造10家世界顶级“智慧工厂”和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圆桌论坛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减量发展的北京,是否还需要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这是产业界和广大市民都高度关注的话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高端制造业也在浪潮中蓬勃发展,北京一定要在这几年抓住这个战略关键期。”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表示,从国际多个超大规模城市经济体的经验来看,想要达到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的水平,单靠第三产业难以有效支撑,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往往要达到20%以上,东京、首尔等首都城市也都形成了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发展。


“北京不仅需要制造业,而且应该做好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的表率和样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壮分析,北京应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不仅要做投入的研发中心,也要做研发成果转化的中心,更要做符合产业布局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制造中心,以实现更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场景化、体验化。要因地制宜地筛选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型制造业核心支撑领域,形成具有北京特色、首都特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方略,促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现任辽宁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余淼杰认为,北京发展制造业应重点与数字经济融合,实现向“智造业”转型;要围绕国家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十大产业相关领域,以及科技部提出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进行布局。


传统制造业转型,往往会在资金投入上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该如何出手助一臂之力?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张晓晖介绍,园区和政府层面,可提供智能制造转型的补贴,并集合基金、融资租赁、担保等机构,形成金融合力,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难题。


《北京日报》|张杰: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张杰 /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3年08月11日第1版


news-bjrb-00000-20230811-m-001-300.jpg


中关村顺义园通顺路18号,汽车制造流水线上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车间鳞次栉比。晨辉洒下来,给每一间厂房都镀上一层金色。


这个位置在老版地图上是北京现代一工厂,现在换成了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从写满辉煌历史的合资车厂更迭为占尽风头的造车新势力智能工厂,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这座工厂,我太熟悉了。”18年前,16岁的张超初出校门,被分配到北京现代一工厂,跟着各班组的老师傅在生产线上轮转学习,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


那时的北京现代风头正劲。作为中国加入WTO后获批的首个汽车中外合资项目,北京现代在它的第一座工厂里创造了索纳塔、伊兰特的销量奇迹。但随着车市竞争加剧,北京现代逐渐掉队。到了2019年,由于销量不佳、设备老化、转型滞后等多重原因,北京现代一工厂停产,数十万平方米的厂房闲置。


与北京现代产能闲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电控系统到智能网联化,百年汽车业迎来疾风骤雨般的颠覆性变革。北京汽车制造业也来到了抉择关口:必须盘整存量资源,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


2021年,急于扩大产能的理想汽车决定在中关村顺义园布局产线,将北京现代一工厂改造升级为一座年产10万辆的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腾笼换鸟的大调整,是在全市汽车总产能不增的前提下优化结构,提升新能源汽车生产比重,制造工艺也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今年2月,张超又回到了通顺路18号上班,但换了身份,成为理想汽车北京工厂底盘工段班长。回到“最初的起点”,他惊喜地看到,车间引入大量机器人和AI设备替代人工质检,大幅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效率,减少车辆返修概率。身处车辆下线的最后一道关卡,张超深刻感受到了智能技术应用带给行业的颠覆性变化。


与理想汽车生产基地相距20公里的北京奔驰顺义工厂,同样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再造。这里曾是北汽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对标奔驰德国数字化示范工厂——56号工厂进行全面改建,已成为北京智能制造的新样本。


生产线上,700多台装焊机器人灵巧地为奔驰全新电动车打造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全铝覆盖车身,忙碌的AGV智能小车承担起车间物流运输的重任,先进的数字化体系让一线工人和高管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查看车辆生产状态和相关数据。


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先进制造业标杆园区……以汽车业为重要突破口,顺义区陆续完成了65个传统制造业项目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凸显。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张晓晖介绍,针对区内园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顺义引进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等智能制造服务商,为企业找痛点、下“药方”,累计完成了对75家企业的上门“问诊”,给出切实可行的智造转型建议千余条。


更多工业4.0时代的“未来工厂”在京落地。位于中关村昌平园的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每天有600台发动机下线,却少见工人穿梭忙碌;昌平区南口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里,桩机工厂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座“灯塔工厂”,一台旋挖钻机的生产周期已从30天压缩到7天;亦庄小米产业园的“黑灯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可年产百万台高端手机,比传统工厂效率提升60%,车间里的智能装备超九成属于自主研发。


超大城市寸土寸金的劣势,逼迫北京不断转向更高附加值、更低资源消耗的高精尖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又恰恰激发出传统“制造”升级“智造”的乘数效应。


根据最新规划,在累计实施近100个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到2025年,北京将再打造10家世界顶级“智慧工厂”和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圆桌论坛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减量发展的北京,是否还需要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这是产业界和广大市民都高度关注的话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高端制造业也在浪潮中蓬勃发展,北京一定要在这几年抓住这个战略关键期。”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表示,从国际多个超大规模城市经济体的经验来看,想要达到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的水平,单靠第三产业难以有效支撑,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往往要达到20%以上,东京、首尔等首都城市也都形成了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发展。


“北京不仅需要制造业,而且应该做好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的表率和样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壮分析,北京应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不仅要做投入的研发中心,也要做研发成果转化的中心,更要做符合产业布局促进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制造中心,以实现更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场景化、体验化。要因地制宜地筛选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型制造业核心支撑领域,形成具有北京特色、首都特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方略,促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现任辽宁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余淼杰认为,北京发展制造业应重点与数字经济融合,实现向“智造业”转型;要围绕国家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十大产业相关领域,以及科技部提出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进行布局。


传统制造业转型,往往会在资金投入上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该如何出手助一臂之力?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张晓晖介绍,园区和政府层面,可提供智能制造转型的补贴,并集合基金、融资租赁、担保等机构,形成金融合力,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