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媒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06-28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 实习记者朱颖群)6月26日,“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柏瑛,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侯新立等与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师生等60余人参加。

  郑水泉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基层治理应研究和把握首都、首都北京、基层治理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总结其经验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内在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形成和推广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

  张淼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积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相关政府部门与首都高端智库实现深度对接、搭建平台,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及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孙柏瑛代表会议主办单位领导致辞,她指出,基层治理的好坏是国家能力的全面体现,鼓励学者们多加思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通过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这个平台,助力新时代首都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围绕“北京治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关于接诉即办的若干思考”发表了演讲。张小劲教授及其团队对“吹哨报到”中的12345热线电话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指出,北京市的“吹哨报到”改革是从理念驱动、危机应对到问题引导,从城市感知、问题认知到精准施策的数据治理创新。通过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数据穿透和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推动了政府回应、社区治理、民情民意、居民参与等方面的政府治理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就“首都城市基层治理的再思考”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谈到,城市基层治理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责任、条块分割和协同不力、编制资源有限和编外人员管理软约束三大挑战。“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对街道赋权增能,推进条块整合,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的“X”型结构。今后应进一步推进街道与社区赋权,改进绩效评价机制,以及推进职级制改革,提升“吹哨报到”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以平谷生态桥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公共事务的生成及其治理。他介绍了生态桥工程的形成、构建及其发展与推广过程,并指出,平谷生态桥的巧治理模式体现了从特色公共事务到普遍性公共事务、从常规思维到转化性思维、从风险治理到发展促进、从部门碎片化到超部门集约化、从政府治理到社会协同、从价值性到工具性的治理特色。

  孙柏瑛教授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如何撬动问题导向的基层治理机制”为题进行了发言。孙柏瑛教授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总结了街头问题的属性和街头问题治理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如何界定问题和用何种组织机制去回应问题是亟需关注的两点。她认为,公共资源保护、民生相关事务、突发事件治理这三类治理问题是实践中的一线治理问题,提出了组合型解决一线问题的组织机制。最后,孙柏瑛教授指出,应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吹哨报到”治理机制的价值,并提出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完善的进路。

  李文钊教授以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为例,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本治理体系。他认为,基层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衡的基层治理体系,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平衡,体制内的不平衡和体制外部的不平衡。他阐述了这两种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并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内外平衡的治理体系。并且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中国基层治理改革路径的解释性框架。李文钊教授用三个改革的案例探讨了该框架的适用性,并以首都改革为重点,从内部、外部平衡机制的建构分别分析了其实现平衡的改革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东泉教授就“社区治理视角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实施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进行了讨论。她发现北京与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政策的发布时间相同,但执行结果存在着差异。对此,他具体分析了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概况以及实施机制,发现在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政府对于居民协商的难点制定了专门的规范,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动员居民参与、推进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对于北京的借鉴之处在于:北京社区治理过程中需注重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革;同时,政府需适度干预,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政策内容清晰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马亮副教授围绕“网络问政与回应性政府”发表了演讲。马亮副教授从老百姓如何反映诉求并获得政府回应这一问题出发,运用自动文本分析、空间分析法,对2006-2019年6月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下的北京板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了市民的诉求在市区、领域的分布特点,发现政府回应在时间、地区、强度等方面存在着很有意思的特征,市民诉求和政府回应这两者相互影响。

  在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上,两场主题演讲环节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孙柏瑛教授和祁凡骅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10位学者就北京的接诉即办制度、协管员队伍管理、首都基层治理、平谷生态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环境治理、社区治理、网络问政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试图为北京的首都基层治理找到基本的理论和价值基础,并探讨北京的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 实习记者朱颖群)6月26日,“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柏瑛,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侯新立等与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师生等60余人参加。

  郑水泉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基层治理应研究和把握首都、首都北京、基层治理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总结其经验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内在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形成和推广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

  张淼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积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相关政府部门与首都高端智库实现深度对接、搭建平台,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及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孙柏瑛代表会议主办单位领导致辞,她指出,基层治理的好坏是国家能力的全面体现,鼓励学者们多加思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通过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这个平台,助力新时代首都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围绕“北京治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关于接诉即办的若干思考”发表了演讲。张小劲教授及其团队对“吹哨报到”中的12345热线电话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指出,北京市的“吹哨报到”改革是从理念驱动、危机应对到问题引导,从城市感知、问题认知到精准施策的数据治理创新。通过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数据穿透和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推动了政府回应、社区治理、民情民意、居民参与等方面的政府治理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就“首都城市基层治理的再思考”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谈到,城市基层治理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责任、条块分割和协同不力、编制资源有限和编外人员管理软约束三大挑战。“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对街道赋权增能,推进条块整合,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的“X”型结构。今后应进一步推进街道与社区赋权,改进绩效评价机制,以及推进职级制改革,提升“吹哨报到”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以平谷生态桥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公共事务的生成及其治理。他介绍了生态桥工程的形成、构建及其发展与推广过程,并指出,平谷生态桥的巧治理模式体现了从特色公共事务到普遍性公共事务、从常规思维到转化性思维、从风险治理到发展促进、从部门碎片化到超部门集约化、从政府治理到社会协同、从价值性到工具性的治理特色。

  孙柏瑛教授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如何撬动问题导向的基层治理机制”为题进行了发言。孙柏瑛教授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总结了街头问题的属性和街头问题治理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如何界定问题和用何种组织机制去回应问题是亟需关注的两点。她认为,公共资源保护、民生相关事务、突发事件治理这三类治理问题是实践中的一线治理问题,提出了组合型解决一线问题的组织机制。最后,孙柏瑛教授指出,应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吹哨报到”治理机制的价值,并提出了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完善的进路。

  李文钊教授以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为例,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本治理体系。他认为,基层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衡的基层治理体系,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平衡,体制内的不平衡和体制外部的不平衡。他阐述了这两种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并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内外平衡的治理体系。并且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中国基层治理改革路径的解释性框架。李文钊教授用三个改革的案例探讨了该框架的适用性,并以首都改革为重点,从内部、外部平衡机制的建构分别分析了其实现平衡的改革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东泉教授就“社区治理视角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实施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进行了讨论。她发现北京与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政策的发布时间相同,但执行结果存在着差异。对此,他具体分析了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概况以及实施机制,发现在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政府对于居民协商的难点制定了专门的规范,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动员居民参与、推进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对于北京的借鉴之处在于:北京社区治理过程中需注重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革;同时,政府需适度干预,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政策内容清晰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马亮副教授围绕“网络问政与回应性政府”发表了演讲。马亮副教授从老百姓如何反映诉求并获得政府回应这一问题出发,运用自动文本分析、空间分析法,对2006-2019年6月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下的北京板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了市民的诉求在市区、领域的分布特点,发现政府回应在时间、地区、强度等方面存在着很有意思的特征,市民诉求和政府回应这两者相互影响。

  在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上,两场主题演讲环节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孙柏瑛教授和祁凡骅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10位学者就北京的接诉即办制度、协管员队伍管理、首都基层治理、平谷生态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环境治理、社区治理、网络问政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试图为北京的首都基层治理找到基本的理论和价值基础,并探讨北京的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