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5-20
“身体机能衰老和高龄‘老老人’的照护服务是‘刚需中的刚需’,是家庭最‘有心无力’”解决的问题。”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说,北京市提出“更加关注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支持”。
5月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期)上,由人大首发院研究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教授等人执笔的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布。
“老老人”不仅是年龄更老的老人
《解决方案》将“老老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未满60周岁的残疾人经评估后,如果达到失能状况,可以享受“老老人”的政策;60岁及以上经评估并未达到失能状态,但属于孤寡、城乡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客观上存在长期照护需要,也可视情况部分享受“老老人”的政策;80岁及以上高龄但功能完好,可以根据其意愿选择性享受“老老人”的政策。
“老老人不仅是年龄更老的老人,也是身体功能更老的老人。此外,从‘老残一体化’的角度看,‘老老人’的照护政策也应该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黄石松教授指出,如此可以实现“老老人”政策与现行基本养老保障政策的无缝衔接,真正“兜住养老的底”。
“老老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黄石松教授以超大城市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底,北京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到67.5万人。由此测算,根据上文定义,截止2023年底北京市“老老人”的总规模将不低于88.74万人,占全部户籍老年人口的21.4%,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17.9%。
“不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的都是整合式、一站式的医养结合服务。难的不是生活照料,而是医疗照护。”黄石松教授指出,针对“老老人”,现有的服务必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
模式上:从单一养老或单一医疗向集生活照料、医疗、照护、预防、保健、康复、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目标上: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福祉转变;照护服务送达上:由“等老人上门”转变为“走出院所大门,深入社区和家庭”,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体系
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课题组指出,北京市已经形成覆盖疾病诊治(综合医院病床)、术后康复(康复床位)、机构长期照护(护理院床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社区老年护理中心床位)、居家长期照护(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安宁疗护床位)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但多层次医疗照护资源和提供主体间未形成有效协作机制。”黄石松教授坦言,这是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老老人”的支付能力不足;照护服务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也是挑战。
因此,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立足首都北京现实市情,基于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老老人”的综合分析与预警机制;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四是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深层次改革;五是多措并举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人民日报》|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身体机能衰老和高龄‘老老人’的照护服务是‘刚需中的刚需’,是家庭最‘有心无力’”解决的问题。”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说,北京市提出“更加关注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服务支持”。
5月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期)上,由人大首发院研究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教授等人执笔的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布。
“老老人”不仅是年龄更老的老人
《解决方案》将“老老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未满60周岁的残疾人经评估后,如果达到失能状况,可以享受“老老人”的政策;60岁及以上经评估并未达到失能状态,但属于孤寡、城乡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客观上存在长期照护需要,也可视情况部分享受“老老人”的政策;80岁及以上高龄但功能完好,可以根据其意愿选择性享受“老老人”的政策。
“老老人不仅是年龄更老的老人,也是身体功能更老的老人。此外,从‘老残一体化’的角度看,‘老老人’的照护政策也应该适用于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黄石松教授指出,如此可以实现“老老人”政策与现行基本养老保障政策的无缝衔接,真正“兜住养老的底”。
“老老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黄石松教授以超大城市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底,北京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到67.5万人。由此测算,根据上文定义,截止2023年底北京市“老老人”的总规模将不低于88.74万人,占全部户籍老年人口的21.4%,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17.9%。
“不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需要的都是整合式、一站式的医养结合服务。难的不是生活照料,而是医疗照护。”黄石松教授指出,针对“老老人”,现有的服务必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
模式上:从单一养老或单一医疗向集生活照料、医疗、照护、预防、保健、康复、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目标上: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福祉转变;照护服务送达上:由“等老人上门”转变为“走出院所大门,深入社区和家庭”,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体系
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课题组指出,北京市已经形成覆盖疾病诊治(综合医院病床)、术后康复(康复床位)、机构长期照护(护理院床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社区老年护理中心床位)、居家长期照护(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安宁疗护床位)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但多层次医疗照护资源和提供主体间未形成有效协作机制。”黄石松教授坦言,这是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老老人”的支付能力不足;照护服务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也是挑战。
因此,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立足首都北京现实市情,基于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老老人”的综合分析与预警机制;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四是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深层次改革;五是多措并举夯实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