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席强敏:京津冀旅游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为重要的幸福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京津冀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为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搭建了诸多旅游资源推介和交流平台,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推动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然而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近日,《北京日报》记者行走京津冀旅游相关部门和机构,了解到京津冀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北京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席强敏。
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记者:京津冀文旅资源有哪些特点?
席强敏:京津冀拥有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13个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的比重为17.3%,且三地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具备旅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59.2%上升到2022年的65.6%,区域内集聚了全国7.8%的人口,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能。
2023年以来,京津冀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尤其是国内游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3上半年,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1.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9.7%,恢复至2019年的95.6%,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560.8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93.8%,共接待入境游客40.8万人次,相当于2019年入境旅游规模的22.4%;2023年上半年,河北接待京津游客5008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13.8%,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648万人次。
从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2022年京津冀地区的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7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3%,远高于全国1.7%的水平;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高达24.7%和30.7%。
北京与河北的旅游联系更紧密
记者:三地之间的旅游联系如何?
席强敏:从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旅游联系来看,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津冀到京旅游为主的旅游网络结构,其中河北到北京旅游的联系紧密。2022年河北到京旅游人次在全国所有省市中位列第一,占比为29.4%,比2017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河北也加强了面向北京的旅游宣传,通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一休闲旅游品牌活动的打造和周末旅游包车免费通行河北高速等配套政策的出台,吸引大量北京市民到河北旅游。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的指引下,京张地区持续加强旅游合作,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名片,充分释放了冬奥会品牌效应。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是国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位导向性政策,然而截至目前,京津冀区域内仅河北有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和秦皇岛市北戴河度假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而长三角地区则有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另外,京津冀旅游尚处于从资源散点开发向统筹开发转变的过渡阶段,三地旅游节点城市间分工仍不足,旅游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强化京津冀旅游业的集聚与乘数效应
记者:三地如何协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席强敏: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9月27日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推动路径。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区域一体化视角,谋求全方位突破,聚焦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区域特色旅游带打造和旅游业发展新动能培育,强化京津冀旅游业的集聚与乘数效应,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高端资源集聚能力。旅游业正逐步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对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优势。在政府和市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大量旅游企业及其相关要素在旅游度假区内集聚,形成市场潜能高的产业集聚区,进而产生效率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通过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带来旅游产业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集聚也将提高度假区内的竞争效应,进而在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水平。因此,京津冀旅游业应坚持集聚发展模式,引导优质旅游要素向旅游度假区集聚,争创更多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合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带,加强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依托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促进跨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和协同管理,合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区域特色旅游带。在修缮保护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与旅游化,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相得益彰,在区域内形成协同保护与统筹开发的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共同支撑和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地区间利益协调是推进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旅游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强化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其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乘数效应。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依托区域内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推动旅游市场高端化、业态融合化、营销智慧化和观光休闲化,强化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实现旅游在地消费显著增长、产业融合程度提升和附加值增加,为消费市场的回暖和经济增长动能的培育注入新的动力。
《北京日报》|席强敏:京津冀旅游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作为重要的幸福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京津冀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为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搭建了诸多旅游资源推介和交流平台,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推动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然而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近日,《北京日报》记者行走京津冀旅游相关部门和机构,了解到京津冀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北京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席强敏。
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记者:京津冀文旅资源有哪些特点?
席强敏:京津冀拥有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13个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的比重为17.3%,且三地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具备旅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京津冀文旅消费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59.2%上升到2022年的65.6%,区域内集聚了全国7.8%的人口,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能。
2023年以来,京津冀旅游热度快速上升,尤其是国内游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3上半年,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1.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9.7%,恢复至2019年的95.6%,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560.8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93.8%,共接待入境游客40.8万人次,相当于2019年入境旅游规模的22.4%;2023年上半年,河北接待京津游客5008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13.8%,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648万人次。
从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2022年京津冀地区的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7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3%,远高于全国1.7%的水平;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高达24.7%和30.7%。
北京与河北的旅游联系更紧密
记者:三地之间的旅游联系如何?
席强敏:从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旅游联系来看,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津冀到京旅游为主的旅游网络结构,其中河北到北京旅游的联系紧密。2022年河北到京旅游人次在全国所有省市中位列第一,占比为29.4%,比2017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河北也加强了面向北京的旅游宣传,通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一休闲旅游品牌活动的打造和周末旅游包车免费通行河北高速等配套政策的出台,吸引大量北京市民到河北旅游。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的指引下,京张地区持续加强旅游合作,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名片,充分释放了冬奥会品牌效应。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是国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位导向性政策,然而截至目前,京津冀区域内仅河北有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和秦皇岛市北戴河度假区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而长三角地区则有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另外,京津冀旅游尚处于从资源散点开发向统筹开发转变的过渡阶段,三地旅游节点城市间分工仍不足,旅游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强化京津冀旅游业的集聚与乘数效应
记者:三地如何协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席强敏: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9月27日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推动路径。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京津冀旅游业的发展应站在区域一体化视角,谋求全方位突破,聚焦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区域特色旅游带打造和旅游业发展新动能培育,强化京津冀旅游业的集聚与乘数效应,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高端资源集聚能力。旅游业正逐步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对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优势。在政府和市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大量旅游企业及其相关要素在旅游度假区内集聚,形成市场潜能高的产业集聚区,进而产生效率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通过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池和知识溢出带来旅游产业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集聚也将提高度假区内的竞争效应,进而在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水平。因此,京津冀旅游业应坚持集聚发展模式,引导优质旅游要素向旅游度假区集聚,争创更多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合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带,加强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依托丰富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促进跨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和协同管理,合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区域特色旅游带。在修缮保护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与旅游化,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相得益彰,在区域内形成协同保护与统筹开发的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共同支撑和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地区间利益协调是推进城市间旅游分工合作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旅游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强化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其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乘数效应。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应依托区域内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推动旅游市场高端化、业态融合化、营销智慧化和观光休闲化,强化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实现旅游在地消费显著增长、产业融合程度提升和附加值增加,为消费市场的回暖和经济增长动能的培育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