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媒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携手共建创新宜居城市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06-05

5月28日,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首都治理是首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改革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特别是大学智库在首都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表示,大学智库承载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需要为社会生产提供有用的知识,为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准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提前提出应对性方案。首都治理实践是智库功能非常重要的载体。当前,首都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咨政建言的任务重、难度高。大学智库要在提高咨政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使理论与实践产生良性互动。

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李翠玲认为,在做好首都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关注规划的实施落地情况。要以学者眼光和视野,挖掘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有效互动,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而提升首都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表示,要在首都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各级治理主体治理实践,促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学习、交流与扩散,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主张。要对首都治理实践创新做法提供客观、中立和有效的评估,推动首都治理研究的深入。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家福看来,治理意味着共同行动,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参与。学界应发展原创理论,引领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际体系,不断加强在大数据城市治理、大数据空间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治理研究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从而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各院校之间要互通首都治理研究成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营造良好的首都治理研究环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提出,城市治理需从科学性、文化性、想象性、健康性、永续性等方面进行考量。要认识到城市治理中间环节的复杂程度以及非线性、多维、多层、动态的复杂局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表示,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是双重赋权,既要推进向街道赋权,提升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推进向社会赋权,发展协商民主,支持自主治理,提倡公众参与、多元共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基层整合治理也要进行网络化管理。例如,区政府设立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网格员发现问题后,及时把问题传到各个部门,提升问题处理效率。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城市间互相交流治理经验的可能性。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于文轩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发展轨迹,我国在城市治理方面要破除对西式民主和西式治理的迷信,寻找适合自己的治理道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提出,要明确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城市的景观规划要做好微更新工作,同时重视社区的融合性、包容性、宜居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携手共建创新宜居城市

5月28日,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首都治理是首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改革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特别是大学智库在首都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表示,大学智库承载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需要为社会生产提供有用的知识,为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准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提前提出应对性方案。首都治理实践是智库功能非常重要的载体。当前,首都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咨政建言的任务重、难度高。大学智库要在提高咨政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使理论与实践产生良性互动。

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李翠玲认为,在做好首都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关注规划的实施落地情况。要以学者眼光和视野,挖掘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有效互动,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而提升首都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表示,要在首都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各级治理主体治理实践,促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学习、交流与扩散,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主张。要对首都治理实践创新做法提供客观、中立和有效的评估,推动首都治理研究的深入。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家福看来,治理意味着共同行动,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参与。学界应发展原创理论,引领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际体系,不断加强在大数据城市治理、大数据空间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治理研究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从而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各院校之间要互通首都治理研究成果,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营造良好的首都治理研究环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提出,城市治理需从科学性、文化性、想象性、健康性、永续性等方面进行考量。要认识到城市治理中间环节的复杂程度以及非线性、多维、多层、动态的复杂局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表示,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是双重赋权,既要推进向街道赋权,提升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推进向社会赋权,发展协商民主,支持自主治理,提倡公众参与、多元共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基层整合治理也要进行网络化管理。例如,区政府设立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网格员发现问题后,及时把问题传到各个部门,提升问题处理效率。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城市间互相交流治理经验的可能性。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于文轩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发展轨迹,我国在城市治理方面要破除对西式民主和西式治理的迷信,寻找适合自己的治理道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提出,要明确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城市的景观规划要做好微更新工作,同时重视社区的融合性、包容性、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