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郭英剑:在世界读书日审视碎片化阅读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4-24
作者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数字信息时代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常见。在极大方便人们日常阅读的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因为让阅读变得随意化、快餐化而受到诟病。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讨论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这种形式,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非连续性阅读。与传统的线性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不依赖于信息的连贯性。读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阅读不同来源和主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碎片化阅读的核心特点是快速、间断和表层,与深度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持续的注意力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碎片化阅读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它往往以获取特定信息为目标,比如查看天气预报、读取头条新闻或搜索特定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阅读更注重实用性而非深度或享受阅读的过程。
碎片化阅读通常涉及快速、间断地阅读信息片段,这就导致它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信息的快速消费。碎片化阅读常常与社交媒体、新闻摘要、社交平台帖子等相关,这些内容可以迅速浏览并提供即时信息。这种阅读方式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短暂的注意力。
其次,形式的灵活多样。通过碎片化阅读,人们可以在碎片时间(如通勤、等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使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同时,碎片化阅读往往伴随着电子资源的使用,人们可以接触到多种形式的资源。
再次,自主的学习能力。碎片化阅读鼓励人们自主寻找和整合信息,这可以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筛选和判断能力。
应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体现了现代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灵活性,推动人们在多任务环境中有效筛选和吸收信息。然而,一直以来,关于碎片化阅读对深度理解的负面影响,在现代教育和信息消费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担心碎片化阅读会削弱深度阅读的能力,影响知识的整合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日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碎片化阅读对教育和个人阅读带来的一个深刻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还能继续培养和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以全面理解和生产复杂的知识与文化内容。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目的与使命究竟何在。
第一,知识获取与信息整合。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快速的信息搜索和数据处理,但阅读依然是深入理解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更广阔背景中看待信息,形成更为全面的见解和理解。
第二,培养批评性思维方式。阅读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来源与论据,这是人工智能暂时还难以完全取代的一种能力。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学会批评性地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第三,培养情感和同理心。文学作品等阅读材料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类独特属性。
第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更高级的词汇使用,这对日常沟通和专业表达都有重要帮助。
第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想象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灵感。在科学、技术、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创造力都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因素。
第六,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阅读不仅可以提供知识或娱乐,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书籍中的故事和人物经历可以成为我们思考自身生活和选择的镜子。
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上述目的与使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深度,确保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者。(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
《环球时报》|郭英剑:在世界读书日审视碎片化阅读
作者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数字信息时代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常见。在极大方便人们日常阅读的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因为让阅读变得随意化、快餐化而受到诟病。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讨论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这种形式,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非连续性阅读。与传统的线性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不依赖于信息的连贯性。读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阅读不同来源和主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碎片化阅读的核心特点是快速、间断和表层,与深度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持续的注意力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碎片化阅读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它往往以获取特定信息为目标,比如查看天气预报、读取头条新闻或搜索特定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阅读更注重实用性而非深度或享受阅读的过程。
碎片化阅读通常涉及快速、间断地阅读信息片段,这就导致它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信息的快速消费。碎片化阅读常常与社交媒体、新闻摘要、社交平台帖子等相关,这些内容可以迅速浏览并提供即时信息。这种阅读方式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短暂的注意力。
其次,形式的灵活多样。通过碎片化阅读,人们可以在碎片时间(如通勤、等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使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同时,碎片化阅读往往伴随着电子资源的使用,人们可以接触到多种形式的资源。
再次,自主的学习能力。碎片化阅读鼓励人们自主寻找和整合信息,这可以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筛选和判断能力。
应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体现了现代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灵活性,推动人们在多任务环境中有效筛选和吸收信息。然而,一直以来,关于碎片化阅读对深度理解的负面影响,在现代教育和信息消费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担心碎片化阅读会削弱深度阅读的能力,影响知识的整合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日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碎片化阅读对教育和个人阅读带来的一个深刻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还能继续培养和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以全面理解和生产复杂的知识与文化内容。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目的与使命究竟何在。
第一,知识获取与信息整合。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快速的信息搜索和数据处理,但阅读依然是深入理解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更广阔背景中看待信息,形成更为全面的见解和理解。
第二,培养批评性思维方式。阅读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来源与论据,这是人工智能暂时还难以完全取代的一种能力。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学会批评性地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第三,培养情感和同理心。文学作品等阅读材料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类独特属性。
第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更高级的词汇使用,这对日常沟通和专业表达都有重要帮助。
第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想象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灵感。在科学、技术、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创造力都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因素。
第六,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阅读不仅可以提供知识或娱乐,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书籍中的故事和人物经历可以成为我们思考自身生活和选择的镜子。
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上述目的与使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深度,确保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者。(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