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推进健康积极老龄化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8-04-19
人民网讯 4月19日,“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制度短板巩固新格局”、“培育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新动力”、“引导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养老资本的结合,催生突破性新技术”、“全面深化老龄工作管理体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改革,统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为新时代养老事业的新格局、新动力、新技术、新跨越分享各项思想成果并提出多种建设性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中国也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围绕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些现实而紧迫的难题都是高校和智库组织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与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悠久的“为国献策”传统,在老年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科资源优势,有信心为养老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同时推动政、产、学、研的有机对接,为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咨询研判。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认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危机并存,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倒逼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新跨越将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的重要任务。本届论坛围绕完善共治共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资本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融合,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落地生根,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新跨越等课题展开探讨,契合形势发展需要,也是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智力支持的体现。
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建北京市委将自始至终着眼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前沿,自始至终高度关注养老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新型专业智库建设,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为首都老龄事业发展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提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在我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既是新修订的老年法中的明确规定,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特殊性需求,又是对全社会的一个补课性的教育,体现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突出全民教育,倡导形式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成就教育、孝亲敬老文化教育、积极老年观教育五项内容,特别重视对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三类重点人群的教育,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和老龄化国情教育观。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详细阐述了当前养老实践的关键词和未来的基本趋势。他认为,目前北京市逐步构建起系统思考、整合集成、有机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未来的发展要通过多元整合使减量和增效得以同步实现。养老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是多个部门的融合体又是多种社会服务的融合体,从长远来讲它将通过体制内和体制外社会力量共同整合和发展。在体系的构建中,要将供方和需方串连起来,统筹社会供给、人员保障、保险三个基础性内容,形成牢固的社会保险支撑,这将是未来形成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核。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黄石松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在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中,我们要汲取新动力,运用新技术,实现新跨越。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第二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三统筹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在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的发展中,北京要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二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与事业和产业有机衔接,四是与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机制有机衔接,五是让老龄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从互联网+这一微观视角对养老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北京市“三边四级”的养老体系调研后发现,由城区、街道、社区、运营方组成的四级“互联网+养老”模式初具雏形,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养老”发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未来我们应该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成立北京市养老数据治理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测评北京市各种组织互联网+养老发展指数;二是出台养老卡消费提振计划,培育养老产业;三是评选北京市“互联网+养老”试点城区和先进街道,营造养老氛围;四是举办“互联网+养老”培训,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的养老工作;五是举办老人健康管理和家庭护理实用短视频大赛,丰富实践形式,提升养老意识。
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推进健康积极老龄化
人民网讯 4月19日,“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制度短板巩固新格局”、“培育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新动力”、“引导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养老资本的结合,催生突破性新技术”、“全面深化老龄工作管理体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改革,统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为新时代养老事业的新格局、新动力、新技术、新跨越分享各项思想成果并提出多种建设性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中国也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围绕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些现实而紧迫的难题都是高校和智库组织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与社会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悠久的“为国献策”传统,在老年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科资源优势,有信心为养老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同时推动政、产、学、研的有机对接,为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咨询研判。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认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危机并存,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倒逼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新跨越将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的重要任务。本届论坛围绕完善共治共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资本与养老服务的创新融合,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落地生根,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新跨越等课题展开探讨,契合形势发展需要,也是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智力支持的体现。
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建北京市委将自始至终着眼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前沿,自始至终高度关注养老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新型专业智库建设,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为首都老龄事业发展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提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在我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既是新修订的老年法中的明确规定,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特殊性需求,又是对全社会的一个补课性的教育,体现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突出全民教育,倡导形式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成就教育、孝亲敬老文化教育、积极老年观教育五项内容,特别重视对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三类重点人群的教育,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和老龄化国情教育观。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详细阐述了当前养老实践的关键词和未来的基本趋势。他认为,目前北京市逐步构建起系统思考、整合集成、有机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其未来的发展要通过多元整合使减量和增效得以同步实现。养老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是多个部门的融合体又是多种社会服务的融合体,从长远来讲它将通过体制内和体制外社会力量共同整合和发展。在体系的构建中,要将供方和需方串连起来,统筹社会供给、人员保障、保险三个基础性内容,形成牢固的社会保险支撑,这将是未来形成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核。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黄石松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在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中,我们要汲取新动力,运用新技术,实现新跨越。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第二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第三统筹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在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的发展中,北京要着力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二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衔接,三是与事业和产业有机衔接,四是与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机制有机衔接,五是让老龄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从互联网+这一微观视角对养老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北京市“三边四级”的养老体系调研后发现,由城区、街道、社区、运营方组成的四级“互联网+养老”模式初具雏形,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养老”发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未来我们应该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成立北京市养老数据治理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测评北京市各种组织互联网+养老发展指数;二是出台养老卡消费提振计划,培育养老产业;三是评选北京市“互联网+养老”试点城区和先进街道,营造养老氛围;四是举办“互联网+养老”培训,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的养老工作;五是举办老人健康管理和家庭护理实用短视频大赛,丰富实践形式,提升养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