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圆满举行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5-20

微信图片_20240507154039.jpg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38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首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副司长刘芳,民建中央调研部二级巡视员李沛熹,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王小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等领导嘉宾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民政局、民建北京市委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首发院理事长林尚立会见了司马红及参会嘉宾,就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参观了首发院成果展。王轶,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青格勒图,王斌,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专职副主委苏健、秘书长王虹等参加会见。


司马红.JPG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


司马红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北京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趋势,“老老人”照护问题成为“刚需中的刚需”。民建北京市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建言资政。自2011年起,持续深耕养老领域,形成的调研成果为服务首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8年起,民建北京市委与人大国发院合作举办了4届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成为了北京民建参政议政的一张金名片。此次民建北京市委与人大首发院合作,共同发布北京市“老老人”长期照护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为首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真知灼见。“老老人”的照护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民建北京市委将继续集智聚力、深研细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北京方案献计出力。


王轶.JPG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首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轶


王轶向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表示,人大首发院作为首都高端智库,始终坚持“服务首都、引领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最懂北京”的大都市地区发展决策研究咨询机构。本次会议与民建北京市委合作,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这一突出问题,并发布“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体现了“急市里所急”,是响应北京市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面向未来,人大首发院将继续聚焦首都研究,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会议开幕式及主报告发布环节由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主持。


李文钊.JPG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


主报告发布环节,首发院黄石松研究员发布了“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主报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华和北京大学教授吴明分别围绕“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两个议题做了主旨报告。


黄石松从年龄上“更老”、身体功能上“更老”两个维度对“老老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清晰地勾画出了“老老人”的“群体像”。报告认为,截止到2023年,北京市“老老人”规模不低于88.74万人,到2035年将超过145.6万人,“老老人照护”问题将十分普遍,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报告立足首都市情,基于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老老人”的综合分析和预警机制,实现“应知尽知”“应评尽评”;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设施布局,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康养服务协同机制,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五床联动”机制和智慧服务模式;四是循序渐进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深层次改革,在家庭照护支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普及长护险等方面精准发力;五是多措并举化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尤其是注重新技术在照护服务方面的应用。


黄石松.JPG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


杨华从国际上照护服务的类别划分切入,探讨了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中人才需求大、医疗服务人才不足、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现实问题。从职业分工、工作差异、交叉属性等维度系统分析了德日两国的经验。她认为,实现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良性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稳定现有护理人才队伍,确保其合法权益;二是优化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等职业范畴;三是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现行培养体制;四是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互助养老作用;五是健全正式、非正式养老照护者支持政策体系。


杨华.JPG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杨华


吴明以供需结构为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讨了我国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需求撬动不足、供给资源闲置、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她认为,当前的关键是解决筹资问题,为此需要:一是在发挥政府一次性财政支持作用基础上,继续发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作用;二是尽快推广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不同的护理模式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三是尽快落实长护险的配套政策、监督机制。


吴明.JPG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


嘉宾点评和讨论环节由黄石松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主题报告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对“老老人”的内涵界定、规模测度等符合客观实际,对“老老人”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入实际,提出的政策建议,既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也切实可行,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志伟认为,“老老人”的概念界定清晰、重点突出,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客观,其中“适医化改造”等见解独到。他还介绍了北京市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工作,一是推动街道乡镇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形成居家养老照料服务清单;三是出台加强和改进“老老人”保障的若干措施;四是加强养老照护人才队伍建设。


杨志伟.JPG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志伟


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认为,人大首发院通过不断发布高水平课题成果,定期召开首都治理分析研讨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此次公布的“老老人”照护服务的相关研究,聚焦真问题,坚持系统思维,以深入浅出的概念分析和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为我们展示了“老老人”照护服务的重要价值、现实困惑、路径优化。他还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在宣传传播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伍义林.JPG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


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认为,主题报告不仅做到了底数和服务需求“两个摸清”,而且推动了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健康北京建设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她也介绍了下一步北京市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一要尽快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二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三要更加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四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微信图片_20240513213711.jpg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王小娥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认为,这是一次“党委出题,首都高端智库和党派市委共同答题,集合首都优质资源破解难题”的成功范例。“老老人”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需要循环往复面临的问题。此次报告聚焦这一关键议题,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斌.JPG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刘芳副司长指出,老龄健康工作是一个“得民心、顺民意、保民生”的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是先导,失能老年人是服务重点,居家社区是主阵地,队伍建设是保障,“互联网+”是有效的手段。要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改善设施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刘芳.JPG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刘芳副司长


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圆满举行

微信图片_20240507154039.jpg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7期)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38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首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副司长刘芳,民建中央调研部二级巡视员李沛熹,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王小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等领导嘉宾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民政局、民建北京市委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首发院理事长林尚立会见了司马红及参会嘉宾,就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参观了首发院成果展。王轶,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青格勒图,王斌,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黄石松、专职副主委苏健、秘书长王虹等参加会见。


司马红.JPG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


司马红在会议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北京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趋势,“老老人”照护问题成为“刚需中的刚需”。民建北京市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建言资政。自2011年起,持续深耕养老领域,形成的调研成果为服务首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8年起,民建北京市委与人大国发院合作举办了4届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成为了北京民建参政议政的一张金名片。此次民建北京市委与人大首发院合作,共同发布北京市“老老人”长期照护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报告,为首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真知灼见。“老老人”的照护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民建北京市委将继续集智聚力、深研细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北京方案献计出力。


王轶.JPG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首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轶


王轶向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和欢迎。他表示,人大首发院作为首都高端智库,始终坚持“服务首都、引领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最懂北京”的大都市地区发展决策研究咨询机构。本次会议与民建北京市委合作,聚焦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这一突出问题,并发布“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体现了“急市里所急”,是响应北京市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面向未来,人大首发院将继续聚焦首都研究,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会议开幕式及主报告发布环节由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主持。


李文钊.JPG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


主报告发布环节,首发院黄石松研究员发布了“北京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主报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华和北京大学教授吴明分别围绕“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两个议题做了主旨报告。


黄石松从年龄上“更老”、身体功能上“更老”两个维度对“老老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清晰地勾画出了“老老人”的“群体像”。报告认为,截止到2023年,北京市“老老人”规模不低于88.74万人,到2035年将超过145.6万人,“老老人照护”问题将十分普遍,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报告立足首都市情,基于老龄化先行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建立“老老人”的综合分析和预警机制,实现“应知尽知”“应评尽评”;二是完善战略规划与配套设施布局,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建立多层次医康养服务协同机制,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五床联动”机制和智慧服务模式;四是循序渐进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深层次改革,在家庭照护支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普及长护险等方面精准发力;五是多措并举化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尤其是注重新技术在照护服务方面的应用。


黄石松.JPG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


杨华从国际上照护服务的类别划分切入,探讨了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中人才需求大、医疗服务人才不足、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现实问题。从职业分工、工作差异、交叉属性等维度系统分析了德日两国的经验。她认为,实现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良性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稳定现有护理人才队伍,确保其合法权益;二是优化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等职业范畴;三是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现行培养体制;四是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互助养老作用;五是健全正式、非正式养老照护者支持政策体系。


杨华.JPG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杨华


吴明以供需结构为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讨了我国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需求撬动不足、供给资源闲置、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她认为,当前的关键是解决筹资问题,为此需要:一是在发挥政府一次性财政支持作用基础上,继续发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作用;二是尽快推广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不同的护理模式提供稳定资金支持;三是尽快落实长护险的配套政策、监督机制。


吴明.JPG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


嘉宾点评和讨论环节由黄石松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主题报告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对“老老人”的内涵界定、规模测度等符合客观实际,对“老老人”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入实际,提出的政策建议,既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也切实可行,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志伟认为,“老老人”的概念界定清晰、重点突出,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客观,其中“适医化改造”等见解独到。他还介绍了北京市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工作,一是推动街道乡镇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形成居家养老照料服务清单;三是出台加强和改进“老老人”保障的若干措施;四是加强养老照护人才队伍建设。


杨志伟.JPG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志伟


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认为,人大首发院通过不断发布高水平课题成果,定期召开首都治理分析研讨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此次公布的“老老人”照护服务的相关研究,聚焦真问题,坚持系统思维,以深入浅出的概念分析和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为我们展示了“老老人”照护服务的重要价值、现实困惑、路径优化。他还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在宣传传播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伍义林.JPG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


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认为,主题报告不仅做到了底数和服务需求“两个摸清”,而且推动了北京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健康北京建设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她也介绍了下一步北京市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一要尽快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二要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三要更加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四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微信图片_20240513213711.jpg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王小娥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认为,这是一次“党委出题,首都高端智库和党派市委共同答题,集合首都优质资源破解难题”的成功范例。“老老人”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需要循环往复面临的问题。此次报告聚焦这一关键议题,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斌.JPG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刘芳副司长指出,老龄健康工作是一个“得民心、顺民意、保民生”的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是先导,失能老年人是服务重点,居家社区是主阵地,队伍建设是保障,“互联网+”是有效的手段。要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改善设施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刘芳.JPG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刘芳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