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华:长期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5-26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首都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杨华围绕“照护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做了主旨发言。


杨华教授指出,国际上一般将长期照护服务内容划分为“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照护服务”两大类。相较于从事一般性“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承担医疗照护、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精神慰藉、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服务的专业照护人才在我国十分短缺。立足我国国情,借鉴老龄化先行国家经验,今后我国应致力于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杨华.JPG

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建设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杨华教授认为,当前困扰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高龄及失能失智居家养老难题亟待破解。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5580万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具体到北京,截止到2023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72.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5.36%,失能半失能老人约77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这几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情况严峻。二是现有养老、医疗、社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长期照护需求。在需求方面,以400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为基数,按照每4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专业护理人员需求达1000万人;在供给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护理员仅100余万(2019年),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50余万。全国注册护士500多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数为3.56人。与欧盟国家的8至10人相比,护士人数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三是长期照护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长期照护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护理人才的培养大多定位于服务医院的普通临床型护理人才,难以满足养老机构、社区居家长期照护的现实需求。此外,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尚未实现全国范围互认,不利于养老护理员的地区间流动。


他山之石: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国际经验


杨华教授从职业分工、工作内容、资格培训等层面,就国外“养老护理员”和“长期照护护士”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做了分析总结。同时聚焦日德两国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权益保障措施。


国外“养老护理员”和“长期照护护士”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表现为:一是两类护理人员的职业分工、工作内容、资格培训等方面具有清晰的边界;二是不同国家的养老护理员虽然在工作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具备协助日常生活活动,协助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与受照顾者及其家人沟通,执行医疗监控等四个基本功能;三是各国的“长期照护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提供健康护理、协调护理、实施护理计划以及与医生沟通等内容;四是部分国家两类人员的工作内容存在部分交叉,但对“长期照护护士”的要求更高。


德日两国在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两国均形成了层次丰富、制度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日本以“学校教育+专业资格认证”为主要模式,具体包括高中、高职、全日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四种。“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作为专业照护人才,在日本居家护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的“长期照护护士”则分为“中专、专科培训、大学”,学习结束后需取得资格证书方能执业上岗。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保障及护理人员权益维护方面,两国也构筑起了多样化的支持性政策体系。日本通过国家资格证考试、教育补贴、就职培训、吸纳外来劳动力、设定节日等方式提高照护人员待遇,提升全体国民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认知。德国则通过完善的立法、就业补贴、家庭照护津贴、吸纳外来劳动力、设置灵活就业时间等方面稳定并拓宽护理人员队伍。


推动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立足我国国情,在总结日德经验的基础上,杨华教授认为,推进我国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发展需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现有护理人员队伍。一方面,从当前在职护理人员最关心的养老保险问题入手,解决养老护理员自身的养老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尝试探索差异化的护理人员退休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意愿的护理人员继续从事工作;同时,适当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的执业范围,有效补充“医疗照护服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二是优化现行护理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护理人员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打通从“养老护理员”到“养老护理师”、“健康护理师”等晋升渠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护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要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以做促教,以做促能”,还要继续深化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四是积极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服务作用,缓解人才短缺压力。例如,可以调动低龄活力老人积极参与到为老服务志愿活动中。五是健全家庭照护者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照护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经济补偿、带薪休假、免费培训、喘息服务、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等多种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挖掘家庭照护潜力,提升家庭照护水平。


专家观点|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华:长期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建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首都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杨华围绕“照护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做了主旨发言。


杨华教授指出,国际上一般将长期照护服务内容划分为“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照护服务”两大类。相较于从事一般性“生活照料服务”的养老护理员,承担医疗照护、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精神慰藉、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服务的专业照护人才在我国十分短缺。立足我国国情,借鉴老龄化先行国家经验,今后我国应致力于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杨华.JPG

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建设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杨华教授认为,当前困扰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高龄及失能失智居家养老难题亟待破解。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5580万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具体到北京,截止到2023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72.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5.36%,失能半失能老人约77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这几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情况严峻。二是现有养老、医疗、社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长期照护需求。在需求方面,以400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为基数,按照每4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专业护理人员需求达1000万人;在供给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护理员仅100余万(2019年),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50余万。全国注册护士500多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数为3.56人。与欧盟国家的8至10人相比,护士人数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三是长期照护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长期照护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护理人才的培养大多定位于服务医院的普通临床型护理人才,难以满足养老机构、社区居家长期照护的现实需求。此外,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尚未实现全国范围互认,不利于养老护理员的地区间流动。


他山之石:照护服务人才建设的国际经验


杨华教授从职业分工、工作内容、资格培训等层面,就国外“养老护理员”和“长期照护护士”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做了分析总结。同时聚焦日德两国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权益保障措施。


国外“养老护理员”和“长期照护护士”两类人才的共性特征表现为:一是两类护理人员的职业分工、工作内容、资格培训等方面具有清晰的边界;二是不同国家的养老护理员虽然在工作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具备协助日常生活活动,协助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与受照顾者及其家人沟通,执行医疗监控等四个基本功能;三是各国的“长期照护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提供健康护理、协调护理、实施护理计划以及与医生沟通等内容;四是部分国家两类人员的工作内容存在部分交叉,但对“长期照护护士”的要求更高。


德日两国在照护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两国均形成了层次丰富、制度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日本以“学校教育+专业资格认证”为主要模式,具体包括高中、高职、全日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四种。“介护福祉士”和“社会福祉士”作为专业照护人才,在日本居家护理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的“长期照护护士”则分为“中专、专科培训、大学”,学习结束后需取得资格证书方能执业上岗。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保障及护理人员权益维护方面,两国也构筑起了多样化的支持性政策体系。日本通过国家资格证考试、教育补贴、就职培训、吸纳外来劳动力、设定节日等方式提高照护人员待遇,提升全体国民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认知。德国则通过完善的立法、就业补贴、家庭照护津贴、吸纳外来劳动力、设置灵活就业时间等方面稳定并拓宽护理人员队伍。


推动我国照护服务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立足我国国情,在总结日德经验的基础上,杨华教授认为,推进我国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发展需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现有护理人员队伍。一方面,从当前在职护理人员最关心的养老保险问题入手,解决养老护理员自身的养老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尝试探索差异化的护理人员退休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意愿的护理人员继续从事工作;同时,适当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的执业范围,有效补充“医疗照护服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二是优化现行护理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护理人员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打通从“养老护理员”到“养老护理师”、“健康护理师”等晋升渠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护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仅要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以做促教,以做促能”,还要继续深化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四是积极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服务作用,缓解人才短缺压力。例如,可以调动低龄活力老人积极参与到为老服务志愿活动中。五是健全家庭照护者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照护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经济补偿、带薪休假、免费培训、喘息服务、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等多种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挖掘家庭照护潜力,提升家庭照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