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首都文化论坛(总第2期)“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06-13

微信图片_20220613145525(1).jpg

6月11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博物馆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首都文化论坛(总第2期)——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以及首都博物馆行业的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致辞环节由王轶主持。

刘伟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专家学者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理应在进一步建立多元、平衡和包容的博物馆体系上走在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把服务支持北京各项事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首发院成立后更是不断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围绕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博物馆发展,做了一系列细致工作。他提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理论专长与学术优势,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做好首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抒灼见,谋良策,出实招。

张淼就如何更好的打造首都文化论坛品牌,深入研究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三点意见:首先,要组织专家进一步做好论坛的主题策划,从各项长远规划中研究提出北京文化论坛系列重点研讨主题,争取把首都文化论坛打造成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域的品牌论坛。其次,要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论坛的平台作用,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首都文化研究团队,针对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联合攻关,持续产出更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用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首都文化论坛品牌打牢学术和研究基础。最后,要积极推动论坛成果的转化,让研究成果落地有声,落地回声。人大首发院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创新性、启发性观点,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做好论坛的后半篇文章。

陈名杰指出,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社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北京地区备案登记博物馆达到204家,建馆规模和质量继续领跑全国。此外,北京正式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正在加紧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建设跨入新阶段,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他强调,希望博物馆成为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希望博物馆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顾玉才指出,要立足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编制、高质量实施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一要注重国家战略的带动作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结合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打造地标性博物馆集群聚落。二要注重馆际之间的联动作用。不断加强市内外、国内外博物馆的馆际交流合作,在文物修复,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和联动效应,同时促进跨界融合,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三要注重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快博物馆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工作,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之间数字资源调动,管理、融合发展能力,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馆际馆内相连通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四要注重社会公众的互动作用。始终将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博物馆展览展示教育活动及其他功能进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市民生活,共享建设成果。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市民调查报告》在会上正式向全社会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主持报告发布环节,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发布报告。黄隽从问卷设计与实施、调查样本描述、北京博物馆参观样本描述、北京博物馆参观的群体差异、“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对比和北京受访者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本项调查报告的设计、调研、分析和完成等情况。报告指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绩显著;“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受访者认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最亟待提升的两方面内容;线下参观行为存在明显群体差异,年龄等特征对参观选择影响显著。基于上述主要结论,报告就如何提高博物馆的“亲民性”、增强博物馆的科技建设,以及怎样通过博物馆创新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给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北京博物馆学会哈骏秘书长主持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博物馆协会刘曙光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安来顺教授,北京文博发展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郭英剑教授,分别围绕世界博物馆之都——罗马的经验启示、博物馆开放服务的相关问题、博物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参与者角色,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文化功能、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表了专业见解,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圆桌论坛环节由黄隽主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刘中刚、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彭翊、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贾铁英、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武洪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越欣等专家和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畅所欲言,积极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建言献策。会场气氛热烈,讨论富有成效。

最后,郭英剑做会议总结。他强调,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提供智力支持、服务首都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系列活动之一,第2期“首都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人大首发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联合北京博物馆学会等单位,继续在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以卓有成效的贡献不断满足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首都文化论坛(总第2期)“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

微信图片_20220613145525(1).jpg

6月11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博物馆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首都文化论坛(总第2期)——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以线上方式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以及首都博物馆行业的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致辞环节由王轶主持。

刘伟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专家学者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理应在进一步建立多元、平衡和包容的博物馆体系上走在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来把服务支持北京各项事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首发院成立后更是不断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围绕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博物馆发展,做了一系列细致工作。他提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理论专长与学术优势,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做好首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抒灼见,谋良策,出实招。

张淼就如何更好的打造首都文化论坛品牌,深入研究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三点意见:首先,要组织专家进一步做好论坛的主题策划,从各项长远规划中研究提出北京文化论坛系列重点研讨主题,争取把首都文化论坛打造成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域的品牌论坛。其次,要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论坛的平台作用,组建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首都文化研究团队,针对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联合攻关,持续产出更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用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首都文化论坛品牌打牢学术和研究基础。最后,要积极推动论坛成果的转化,让研究成果落地有声,落地回声。人大首发院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创新性、启发性观点,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做好论坛的后半篇文章。

陈名杰指出,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社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北京地区备案登记博物馆达到204家,建馆规模和质量继续领跑全国。此外,北京正式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正在加紧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建设跨入新阶段,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他强调,希望博物馆成为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希望博物馆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顾玉才指出,要立足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编制、高质量实施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一要注重国家战略的带动作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结合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打造地标性博物馆集群聚落。二要注重馆际之间的联动作用。不断加强市内外、国内外博物馆的馆际交流合作,在文物修复,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和联动效应,同时促进跨界融合,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三要注重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快博物馆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工作,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之间数字资源调动,管理、融合发展能力,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馆际馆内相连通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四要注重社会公众的互动作用。始终将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博物馆展览展示教育活动及其他功能进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市民生活,共享建设成果。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市民调查报告》在会上正式向全社会发布。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主持报告发布环节,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发布报告。黄隽从问卷设计与实施、调查样本描述、北京博物馆参观样本描述、北京博物馆参观的群体差异、“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对比和北京受访者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本项调查报告的设计、调研、分析和完成等情况。报告指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成绩显著;“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受访者认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最亟待提升的两方面内容;线下参观行为存在明显群体差异,年龄等特征对参观选择影响显著。基于上述主要结论,报告就如何提高博物馆的“亲民性”、增强博物馆的科技建设,以及怎样通过博物馆创新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给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北京博物馆学会哈骏秘书长主持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博物馆协会刘曙光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安来顺教授,北京文博发展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郭英剑教授,分别围绕世界博物馆之都——罗马的经验启示、博物馆开放服务的相关问题、博物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参与者角色,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文化功能、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表了专业见解,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圆桌论坛环节由黄隽主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刘中刚、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彭翊、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贾铁英、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武洪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越欣等专家和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畅所欲言,积极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建言献策。会场气氛热烈,讨论富有成效。

最后,郭英剑做会议总结。他强调,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提供智力支持、服务首都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系列活动之一,第2期“首都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人大首发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联合北京博物馆学会等单位,继续在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以卓有成效的贡献不断满足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