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吴晓林:铁汉柔情——首都城市社区治理的未来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9-06-17

2019年5月28日下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晓林教授在“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做了题为《铁汉柔情:首都城市社区治理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总结了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并对首都未来社区治理进行了展望。

首先,吴晓林教授对社区进行了理论溯源。以往中国的社区研究错误解读了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事实上,共同体的概念是一个多面体,到了现代,传统社区的诸多功能是在社区以外实现的,如果再将社区按照以往共同体的样态打造,恐怕投入再多资源和精力都不行。也即,教条式地理解社区共同体会导致“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双重错误”。当前中国情境下,制度和体制环境其实更重视社区的两个职能,党的执政基础和“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实际上,中国人对于社区的需求本身,居住是第一位的,安全次之,随后是环境、邻里交往,最后才是自治,要明白这样一个五层次的需求,这是推动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基础。

其次,吴教授结合此前“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对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阐述。首都治理的基础可用十个“一”来概括: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第一个《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第一个社区网格化管理;第一个实现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第一位市党代会社工党代表;第一个推进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第一次探索实践“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第一张“朝阳群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第一批“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第一批“街道社区化”。吴教授认为,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方的社区治理风格各不相同,而首都社区治理的特点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政治站位十分高;民众素养比较好;行政能力比较强;未来挑战也不少。

最后,根据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吴教授对首都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进行了展望。首都目前的社区治理展现出来的“铁汉”形象较突出,未来还是要逐步引入柔性的治理机制。首先,作为十四亿人的首都,首善之区的稳定为首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党建引领、效率导向的管理、服务方式,将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第二要推动治理结构的中长期改革,促进内源性共同体的建立,实现大小共同体间的互动。第三要实现上下联动、左右整合,推进整合式治理、菜单式治理和政社良性互动,实现社区治理从单边行动到联合行动的转变。第四,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由社会力量“自下而上”自主提案,资源配置从“块状粗放的行政拨付”转型到“条状精细的政社对接”,政府从直接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向评估与监督。第五,推进治理技术优化,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期待北京这样一个充满“铁汉柔情”的城市,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五治合一、精细治理以及中国式协调等综合治理方案,为我们带来社区治理的美好明天!


(本文系嘉宾5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稿整理:叶旭雯

编辑:李雪伟

吴晓林:铁汉柔情——首都城市社区治理的未来

2019年5月28日下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晓林教授在“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做了题为《铁汉柔情:首都城市社区治理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总结了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并对首都未来社区治理进行了展望。

首先,吴晓林教授对社区进行了理论溯源。以往中国的社区研究错误解读了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事实上,共同体的概念是一个多面体,到了现代,传统社区的诸多功能是在社区以外实现的,如果再将社区按照以往共同体的样态打造,恐怕投入再多资源和精力都不行。也即,教条式地理解社区共同体会导致“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双重错误”。当前中国情境下,制度和体制环境其实更重视社区的两个职能,党的执政基础和“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实际上,中国人对于社区的需求本身,居住是第一位的,安全次之,随后是环境、邻里交往,最后才是自治,要明白这样一个五层次的需求,这是推动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基础。

其次,吴教授结合此前“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对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阐述。首都治理的基础可用十个“一”来概括: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第一个《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第一个社区网格化管理;第一个实现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第一位市党代会社工党代表;第一个推进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第一次探索实践“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第一张“朝阳群众”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第一批“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第一批“街道社区化”。吴教授认为,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方的社区治理风格各不相同,而首都社区治理的特点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政治站位十分高;民众素养比较好;行政能力比较强;未来挑战也不少。

最后,根据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吴教授对首都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进行了展望。首都目前的社区治理展现出来的“铁汉”形象较突出,未来还是要逐步引入柔性的治理机制。首先,作为十四亿人的首都,首善之区的稳定为首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党建引领、效率导向的管理、服务方式,将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第二要推动治理结构的中长期改革,促进内源性共同体的建立,实现大小共同体间的互动。第三要实现上下联动、左右整合,推进整合式治理、菜单式治理和政社良性互动,实现社区治理从单边行动到联合行动的转变。第四,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由社会力量“自下而上”自主提案,资源配置从“块状粗放的行政拨付”转型到“条状精细的政社对接”,政府从直接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向评估与监督。第五,推进治理技术优化,搭建智慧治理平台。期待北京这样一个充满“铁汉柔情”的城市,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五治合一、精细治理以及中国式协调等综合治理方案,为我们带来社区治理的美好明天!


(本文系嘉宾5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稿整理:叶旭雯

编辑:李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