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第七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成功举办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3-31


2021年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时代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主办的第七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致辞,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峰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建南教授,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10401172153.jpg

论坛分为领导致辞、报告发布、主旨演讲、专题讨论和互动研讨五个环节,参会学者们围绕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与五大思维、公共价值、数据开放与智慧城市、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场景治理、包容审慎执法等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同时对杭州城市治理数字化改革、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上海“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北京“接诉即办”、广州城市更新、新加坡城市绿色发展、东京城市治理等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进行理论提炼总结与对话比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述着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故事。本次线上论坛通过央视频、新浪、网易、百度、搜狐、凤凰、微博、中国知网、小鹅通等主流网站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全网累计55万人次收看论坛直播,产生了很大反响。

刘元春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期、“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按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路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首发院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为主题举办此次论坛正当其时。刘元春副校长围绕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四点看法:第一,要将超大城市的治理放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体系中进行思考;第二,发挥超大城市治理在政产学研用中的基础研发核心作用;第三,新发展格局要求超大城市治理不仅推行供给侧改革,还应当成为需求管理排头兵;第四,超大城市要成为数字社会和数字时代的引领者。最后,刘元春副校长对国内兄弟院校专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李文钊丨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文钊教授发布《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十大理念》报告。他从人工品、技艺与超大城市治理的本体论,语言、观念与超大城市治理的认知选择这两大视角出发,基于界面治理理论视角,提出了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十大新理念:第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第二,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第三,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第四,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第五,城市建设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以自然为美;第六,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第七,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第八,统筹城市安全和发展工作;第九,城市治理要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第十,城市治理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郁建兴丨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郁建兴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以“数字化改革新议程”为题的精彩演讲。郁教授首先回溯了数字时代的中国改革,指出改革的核心逻辑为从后发优势到先发优势、从学习模仿到探索引领。其次郁教授对浙江数字化改革历程做出理论解读,分别总结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逻辑。最后郁教授展望了数字化改革的未来,即公私界限的模糊、大公共治理时代数字技术让物品属性灵活多变,数据治理规则将成为社会的底层规则,全领域的去结构化,经济社会运行去中介化,民众的需求将越来越获得差异化满足。

姜晓萍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姜晓萍教授以“让城市幸福美丽生长”为题,从理念缘起、归因、内涵和主要导向四个层面介绍了成都“公园城市”的治理理念。“公园城市”是习总书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和精辟提炼。姜教授提出,“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公园城市”涵盖聚人、建城、营境和兴业四个维度,核心要素包括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和现代治理。最后,姜教授将“公园城市”理念的意蕴总结为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幸福美好;绿色生态、永续发展;风貌美丽,场景怡人;良序善治,安居乐业;巴适安逸,和谐友好。

吴建南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吴建南教授以“践行城市善治: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转型”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主要探讨作为数字治理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如何实现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吴教授认为“一网通办”的本质是通过线上线下便捷办理拉近市民与政府的距离,并结合案例分析“一网通办”实施过程中在技术应用、流程再造、部门合作方面的改革创新。“一网统管”的本质是通过建立问题导向的治理模式,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一网统管”的实施从技术应用、流程再造、部门合作角度破解了城市治理的难题,促进了政府形态的转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一系列创新的组合,体现新技术正重塑政府和治理的形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

杨开峰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峰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公共管理的视角”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他认为超大城市治理最终要归根于公共福利、公共福祉和公共价值的创造,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回应公共管理核心价值——公平与正义的挑战。目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与实际的群众获得感之间尚存在差距和诸多问题,如何实现从治理理念到群众获得感的跨越,值得我们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反思。最后,杨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转型不仅直接影响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等指标,也会对社会结构、文化认知、价值观念产生渐进且重要的影响。

沈体雁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沈体雁教授以“决胜城市化下半场:从城市增长引擎(UGEM)范式转向城市更新引擎(UREM)范式”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他认为城镇化驱动逻辑从城市增长引擎范式转向城市更新引擎范式,城市更新引擎(UREM)模型旨在引入“城市更新运营商”,与市政府共同形成再生双引擎,城市更新的逻辑从土地资本驱动的空间生产转变为社会资本驱动的社区建设。沈教授认为城市六大类的闲置资源,需要运营商、双引擎、网格化城市治理基础设施、EPCI、城市经理人、城市空间整合服务的投融资、信息公开、运营服务的监管等八大制度设计来实现资源转换。最后沈教授从技术应用、规则设计、循证治理角度提出城市治理的建议。

王亚华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亚华教授以“激活超大城市治理的社会机制:兼评‘接诉即办’案例”为题发表了深刻洞见。他指出,现代社会治理面临强政府、强市场与弱社会间的张力,城市治理相对于农村更加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正式制度与外部监督以及高强度的资源投入和支撑保障,基层治理存在规则缺失、规则不适以及规则执行问题,“接诉即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问题,但对社会机制产生“挤出效应”。为此,应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激活城市基层自治,保障基层组织的规范化运行,发展多形式的交流平台,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治理为依托,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格局。

吴逊丨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及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兼任公共政策学部主任

吴逊教授以“政府数据开放与智慧城市”为题发表了真知灼见,认为政府开放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他首先辨析了数据发布、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三个不同的概念,指出数据开放不能仅停留在知情层面,更应被允许利用。开放政府数据需要政府数据、开放政府和开放数据三个层面相结合,政府数据开放的目标是将新的参与方和不同利益引入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扩大信息公开,改善超大城市治理。然而,据统计目前只有7%的全球政府数据是开放的,要提升政府数据开放水平需要坚持默认情况下数据开放、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加强政府数据平台建设,并通过政府部门、市民、媒体、专家学者等利益相关者推动政府开放数据的利用。

朱春奎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朱春奎教授做了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彩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奥义在于运用科技创新赋能超大城市破解城市病。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行业应用驱动的数字城市、新兴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以及数据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政府治理层面则经历了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再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随后,他介绍了上海市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指出其成效在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并进一步认为城市治理机制设计的目标是参与公开、过程透明、共识导向、依法行事、权责分明等。最后,他提到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社会实验,以达成未来美好生活愿景是值得期待的。

宋雄伟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宋雄伟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五大思维’理念”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宋教授分别论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五大思维理念,即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以及底线思维,为超大城市治理的路径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其论述充满了哲学层面的思辨。宋教授首先从二分法、矛盾以及事物的联系三个方面论述了“辩证思维”的理念;其次,他将“系统思维”分为五个方面,认为城市治理应关注系统性和战略性;再次,他从北京近代城市治理案例出发,具体论证了“历史思维”的应用方式;接着,宋教授指出“法治思维”应重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相结合等问题;最后,他从关注风险社会的视角入手论证了“底线思维”.

马卫红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马卫红教授以“双重均衡主导下的场景治理:特征、理路与问题”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马教授首先从四个一线城市建设的案例出发,与特里•克拉克的场景理论对话,提出并界定了“场景治理”,从场景建设(技术、经济、语言等)、经济意义与宏观微观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场景治理的特征。接着,马教授从“增长”与“服务”、“经济”与“治理”双重均衡导向出发,以深圳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为例,对于城市治理场景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马教授认为,场景治理带来了“建设取代治理”、“物化导向导致人的心灵缺失”、“数字化手段极化”以及“城市政府的分裂”等问题。最后,基于此,马教授对于城市治理的理念进行了反思,从城市观、社会观、秩序观、动力观四个维度提出了城市治理需要的新理念。

王丛虎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主任

王丛虎教授以“包容审慎执法与结果导向间平衡——北京行政执法理念的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王教授首先对包容审慎执法理念的解释、确立的背景、确立的必要性、确立的实践标志以及制度标志等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包容审慎执法是否需要有其限度”的深入思考。其次,王教授指出,执法的结果导向以及绩效目标实现的追求可能会带来法律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最后,基于该问题,王教授从树立正确的包容审慎执法理念、中央层面加快建设类型化清单、鼓励地方细化各领域执法制度以及司法系统的同步配合保障四个方面出发,对平衡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紧张关系的路径做了深入探讨。

于文轩丨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于文轩教授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来自新加坡的想象力”的精彩演讲。于文轩教授指出后疫情时代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关注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并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案例。他指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源于生存所需,后发展成为全球样板和实验室。同时,新加坡也是应对新冠疫情的优等生,并在后疫情时代制定了面向百年的新加坡2030绿色规划,这一规划旨在从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续居住、能源重设、绿色经济、韧性的未来、植物机器人、绿色军队等方面来实现绿色发展。

马亮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教授以“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马教授介绍了当今城市中存在的“家庭忧虑”“家庭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探讨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的含义、价值及其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联系。针对如何推进建设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马教授则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评价指标,以及对应的城市家庭政策。

叶林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林教授以“让城市焕发新活力:广州城市更新的治理经验”为题,介绍了城市自我更新的概念,我国城市更新的城市化背景,及其对我国的超大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叶教授指出,我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与城镇化过程双线并行,也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叶教授介绍了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未来的发展策略。

臧雷振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臧雷振教授以“东京城市治理:体验式观察与学理性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臧教授首先从文化、政治与城市治理体制、城市规模等方面讲述了中日两国城市治理背景的异同点,进而列举了两国城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其主要体现为城市规模膨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现象。最后,臧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化解城市治理冲突的逻辑与创新理念。

论坛互动研讨环节,与会嘉宾或分享了关于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等相关问题的观点,或对未来的城市治理研究提出建议。李文钊副院长做会议总结,他表示,今天推行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的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贡献学术界的智慧。同时希望通过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对话与努力,把知识和实践真正有机的融合,让学术知识能够真正成为服务于实践的有用知识,让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微信图片_20210401172203.png

扫码二维码查看论坛精彩回放


第七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成功举办


2021年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时代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主办的第七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致辞,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峰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建南教授,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10401172153.jpg

论坛分为领导致辞、报告发布、主旨演讲、专题讨论和互动研讨五个环节,参会学者们围绕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与五大思维、公共价值、数据开放与智慧城市、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场景治理、包容审慎执法等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同时对杭州城市治理数字化改革、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上海“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北京“接诉即办”、广州城市更新、新加坡城市绿色发展、东京城市治理等国内外超大城市治理经验进行理论提炼总结与对话比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述着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故事。本次线上论坛通过央视频、新浪、网易、百度、搜狐、凤凰、微博、中国知网、小鹅通等主流网站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全网累计55万人次收看论坛直播,产生了很大反响。

刘元春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表开幕致辞,他指出,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期、“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按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路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首发院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为主题举办此次论坛正当其时。刘元春副校长围绕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四点看法:第一,要将超大城市的治理放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体系中进行思考;第二,发挥超大城市治理在政产学研用中的基础研发核心作用;第三,新发展格局要求超大城市治理不仅推行供给侧改革,还应当成为需求管理排头兵;第四,超大城市要成为数字社会和数字时代的引领者。最后,刘元春副校长对国内兄弟院校专家的参与表示感谢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李文钊丨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文钊教授发布《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十大理念》报告。他从人工品、技艺与超大城市治理的本体论,语言、观念与超大城市治理的认知选择这两大视角出发,基于界面治理理论视角,提出了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十大新理念:第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第二,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第三,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第四,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第五,城市建设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以自然为美;第六,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第七,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第八,统筹城市安全和发展工作;第九,城市治理要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第十,城市治理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郁建兴丨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郁建兴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以“数字化改革新议程”为题的精彩演讲。郁教授首先回溯了数字时代的中国改革,指出改革的核心逻辑为从后发优势到先发优势、从学习模仿到探索引领。其次郁教授对浙江数字化改革历程做出理论解读,分别总结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逻辑。最后郁教授展望了数字化改革的未来,即公私界限的模糊、大公共治理时代数字技术让物品属性灵活多变,数据治理规则将成为社会的底层规则,全领域的去结构化,经济社会运行去中介化,民众的需求将越来越获得差异化满足。

姜晓萍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姜晓萍教授以“让城市幸福美丽生长”为题,从理念缘起、归因、内涵和主要导向四个层面介绍了成都“公园城市”的治理理念。“公园城市”是习总书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和精辟提炼。姜教授提出,“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城市文明的继承创新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公园城市”涵盖聚人、建城、营境和兴业四个维度,核心要素包括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和现代治理。最后,姜教授将“公园城市”理念的意蕴总结为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幸福美好;绿色生态、永续发展;风貌美丽,场景怡人;良序善治,安居乐业;巴适安逸,和谐友好。

吴建南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吴建南教授以“践行城市善治: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转型”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主要探讨作为数字治理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如何实现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吴教授认为“一网通办”的本质是通过线上线下便捷办理拉近市民与政府的距离,并结合案例分析“一网通办”实施过程中在技术应用、流程再造、部门合作方面的改革创新。“一网统管”的本质是通过建立问题导向的治理模式,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一网统管”的实施从技术应用、流程再造、部门合作角度破解了城市治理的难题,促进了政府形态的转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一系列创新的组合,体现新技术正重塑政府和治理的形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

杨开峰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循证治理与公共绩效研究中心主任

杨开峰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公共管理的视角”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他认为超大城市治理最终要归根于公共福利、公共福祉和公共价值的创造,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回应公共管理核心价值——公平与正义的挑战。目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与实际的群众获得感之间尚存在差距和诸多问题,如何实现从治理理念到群众获得感的跨越,值得我们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反思。最后,杨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转型不仅直接影响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等指标,也会对社会结构、文化认知、价值观念产生渐进且重要的影响。

沈体雁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沈体雁教授以“决胜城市化下半场:从城市增长引擎(UGEM)范式转向城市更新引擎(UREM)范式”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他认为城镇化驱动逻辑从城市增长引擎范式转向城市更新引擎范式,城市更新引擎(UREM)模型旨在引入“城市更新运营商”,与市政府共同形成再生双引擎,城市更新的逻辑从土地资本驱动的空间生产转变为社会资本驱动的社区建设。沈教授认为城市六大类的闲置资源,需要运营商、双引擎、网格化城市治理基础设施、EPCI、城市经理人、城市空间整合服务的投融资、信息公开、运营服务的监管等八大制度设计来实现资源转换。最后沈教授从技术应用、规则设计、循证治理角度提出城市治理的建议。

王亚华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亚华教授以“激活超大城市治理的社会机制:兼评‘接诉即办’案例”为题发表了深刻洞见。他指出,现代社会治理面临强政府、强市场与弱社会间的张力,城市治理相对于农村更加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正式制度与外部监督以及高强度的资源投入和支撑保障,基层治理存在规则缺失、规则不适以及规则执行问题,“接诉即办”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问题,但对社会机制产生“挤出效应”。为此,应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激活城市基层自治,保障基层组织的规范化运行,发展多形式的交流平台,打造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治理为依托,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格局。

吴逊丨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及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兼任公共政策学部主任

吴逊教授以“政府数据开放与智慧城市”为题发表了真知灼见,认为政府开放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他首先辨析了数据发布、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三个不同的概念,指出数据开放不能仅停留在知情层面,更应被允许利用。开放政府数据需要政府数据、开放政府和开放数据三个层面相结合,政府数据开放的目标是将新的参与方和不同利益引入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扩大信息公开,改善超大城市治理。然而,据统计目前只有7%的全球政府数据是开放的,要提升政府数据开放水平需要坚持默认情况下数据开放、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加强政府数据平台建设,并通过政府部门、市民、媒体、专家学者等利益相关者推动政府开放数据的利用。

朱春奎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朱春奎教授做了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彩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奥义在于运用科技创新赋能超大城市破解城市病。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行业应用驱动的数字城市、新兴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以及数据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政府治理层面则经历了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政府再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随后,他介绍了上海市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指出其成效在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并进一步认为城市治理机制设计的目标是参与公开、过程透明、共识导向、依法行事、权责分明等。最后,他提到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社会实验,以达成未来美好生活愿景是值得期待的。

宋雄伟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宋雄伟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五大思维’理念”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宋教授分别论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的五大思维理念,即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以及底线思维,为超大城市治理的路径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其论述充满了哲学层面的思辨。宋教授首先从二分法、矛盾以及事物的联系三个方面论述了“辩证思维”的理念;其次,他将“系统思维”分为五个方面,认为城市治理应关注系统性和战略性;再次,他从北京近代城市治理案例出发,具体论证了“历史思维”的应用方式;接着,宋教授指出“法治思维”应重视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相结合等问题;最后,他从关注风险社会的视角入手论证了“底线思维”.

马卫红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马卫红教授以“双重均衡主导下的场景治理:特征、理路与问题”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马教授首先从四个一线城市建设的案例出发,与特里•克拉克的场景理论对话,提出并界定了“场景治理”,从场景建设(技术、经济、语言等)、经济意义与宏观微观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场景治理的特征。接着,马教授从“增长”与“服务”、“经济”与“治理”双重均衡导向出发,以深圳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为例,对于城市治理场景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马教授认为,场景治理带来了“建设取代治理”、“物化导向导致人的心灵缺失”、“数字化手段极化”以及“城市政府的分裂”等问题。最后,基于此,马教授对于城市治理的理念进行了反思,从城市观、社会观、秩序观、动力观四个维度提出了城市治理需要的新理念。

王丛虎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主任

王丛虎教授以“包容审慎执法与结果导向间平衡——北京行政执法理念的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王教授首先对包容审慎执法理念的解释、确立的背景、确立的必要性、确立的实践标志以及制度标志等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包容审慎执法是否需要有其限度”的深入思考。其次,王教授指出,执法的结果导向以及绩效目标实现的追求可能会带来法律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最后,基于该问题,王教授从树立正确的包容审慎执法理念、中央层面加快建设类型化清单、鼓励地方细化各领域执法制度以及司法系统的同步配合保障四个方面出发,对平衡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紧张关系的路径做了深入探讨。

于文轩丨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于文轩教授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来自新加坡的想象力”的精彩演讲。于文轩教授指出后疫情时代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关注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并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案例。他指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源于生存所需,后发展成为全球样板和实验室。同时,新加坡也是应对新冠疫情的优等生,并在后疫情时代制定了面向百年的新加坡2030绿色规划,这一规划旨在从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续居住、能源重设、绿色经济、韧性的未来、植物机器人、绿色军队等方面来实现绿色发展。

马亮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教授以“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马教授介绍了当今城市中存在的“家庭忧虑”“家庭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探讨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的含义、价值及其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联系。针对如何推进建设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马教授则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评价指标,以及对应的城市家庭政策。

叶林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林教授以“让城市焕发新活力:广州城市更新的治理经验”为题,介绍了城市自我更新的概念,我国城市更新的城市化背景,及其对我国的超大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叶教授指出,我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与城镇化过程双线并行,也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础上,叶教授介绍了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未来的发展策略。

臧雷振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臧雷振教授以“东京城市治理:体验式观察与学理性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发言。臧教授首先从文化、政治与城市治理体制、城市规模等方面讲述了中日两国城市治理背景的异同点,进而列举了两国城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其主要体现为城市规模膨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现象。最后,臧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化解城市治理冲突的逻辑与创新理念。

论坛互动研讨环节,与会嘉宾或分享了关于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等相关问题的观点,或对未来的城市治理研究提出建议。李文钊副院长做会议总结,他表示,今天推行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的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贡献学术界的智慧。同时希望通过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对话与努力,把知识和实践真正有机的融合,让学术知识能够真正成为服务于实践的有用知识,让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微信图片_20210401172203.png

扫码二维码查看论坛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