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 | 杜志雄:加速“高质量发展向提升高品质生活”的转变,促进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10-22

2022年10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北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率先之路””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研究员出席大会并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教授所做报告进行评论与延伸,以“加速‘高质量发展向提升高品质生活’的转变,促进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du.jpg

杜志雄首先强调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定位问题。他认为,由于发展起点不一样,北京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有特色,有创新,要能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作出标杆。其次,杜志雄对北京市农村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即北京农村现代化不应该仅停留在京郊,而是要拓展到京津冀整个生活圈。最后,杜志雄对北京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即推进科技型农业与定制化农业,并对未来五个乡村建设提出了重要观点。

科技化农业是指将北京农业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农业实验的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区。在这一点上,杜志雄特别强调了种业的重要性,要将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武器,并基于首都优势发展出新理念、新业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

定制化农业是基于北京的人口与经济先抓过决定的。由于北京人口集中,需求旺盛而多样,农业需要融合数字化、智能化,要着力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农业、愉悦型农业。以此为基点,再将农业拓展为会展中心、服务中心,成为营销北京的平台。杜志雄强调,北京的农村就是观察北京的窗口,通过北京的农业农村就可以看得出来北京的服务怎么样,北京的层次有多高以及北京是否能做到引领全国。

结合论坛发布的主报告所提出的“农业基本盘”问题,杜志雄进一步指出,稳产保供基本盘应该是一个底线,底线与目标是不一样的,底线要做得扎实一点,要考虑提升生产功能,考虑怎么把激活生活功能、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的文章做好。在这个前提下,“五个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城镇体系建设,包括把北京的生产体系布局和京津冀的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起来,成为城镇网络化发展,基于此能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而城化城镇体系布局要从北京都市区的角度考虑问题,畅通京津冀是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杜志雄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的转变。“高品质生活”实际上就是“七有”和“五性”(“七有”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指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结果是全面提升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首先要提升的是北京市乡村人口的高品质生活,然后郊区作为腹地,也应成为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承载地。北京市目前尚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薄弱、农村规划建设与美丽宜居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等短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补上这些短板是关键。

杜志雄建议:第一是建设美丽乡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导,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第二是建设魅力乡村,包括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幸福社会的新场景,做好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历史的文章。第三是建设人文乡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乡村高质量,建设品质乡村、体验乡村、适老乡村。第四是建设文化乡村,要注重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引导一些具备其他精神的人到农村去。第五是建设科技乡村,要完善主体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创业园培育,打造宜居、宜商、便创的乡村环境。


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 | 杜志雄:加速“高质量发展向提升高品质生活”的转变,促进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年10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北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率先之路””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研究员出席大会并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教授所做报告进行评论与延伸,以“加速‘高质量发展向提升高品质生活’的转变,促进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du.jpg

杜志雄首先强调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定位问题。他认为,由于发展起点不一样,北京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有特色,有创新,要能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作出标杆。其次,杜志雄对北京市农村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即北京农村现代化不应该仅停留在京郊,而是要拓展到京津冀整个生活圈。最后,杜志雄对北京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即推进科技型农业与定制化农业,并对未来五个乡村建设提出了重要观点。

科技化农业是指将北京农业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农业实验的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区。在这一点上,杜志雄特别强调了种业的重要性,要将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武器,并基于首都优势发展出新理念、新业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

定制化农业是基于北京的人口与经济先抓过决定的。由于北京人口集中,需求旺盛而多样,农业需要融合数字化、智能化,要着力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农业、愉悦型农业。以此为基点,再将农业拓展为会展中心、服务中心,成为营销北京的平台。杜志雄强调,北京的农村就是观察北京的窗口,通过北京的农业农村就可以看得出来北京的服务怎么样,北京的层次有多高以及北京是否能做到引领全国。

结合论坛发布的主报告所提出的“农业基本盘”问题,杜志雄进一步指出,稳产保供基本盘应该是一个底线,底线与目标是不一样的,底线要做得扎实一点,要考虑提升生产功能,考虑怎么把激活生活功能、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的文章做好。在这个前提下,“五个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城镇体系建设,包括把北京的生产体系布局和京津冀的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起来,成为城镇网络化发展,基于此能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而城化城镇体系布局要从北京都市区的角度考虑问题,畅通京津冀是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杜志雄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的转变。“高品质生活”实际上就是“七有”和“五性”(“七有”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指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结果是全面提升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首先要提升的是北京市乡村人口的高品质生活,然后郊区作为腹地,也应成为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承载地。北京市目前尚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薄弱、农村规划建设与美丽宜居的目标要求存在差距、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等短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的目标,补上这些短板是关键。

杜志雄建议:第一是建设美丽乡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导,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第二是建设魅力乡村,包括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幸福社会的新场景,做好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历史的文章。第三是建设人文乡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乡村高质量,建设品质乡村、体验乡村、适老乡村。第四是建设文化乡村,要注重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引导一些具备其他精神的人到农村去。第五是建设科技乡村,要完善主体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创业园培育,打造宜居、宜商、便创的乡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