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北京经济论坛(第六期)丨吕立勤: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首都功能定位加以理解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3-11


2021年2月4日,北京经济论坛(2020年第四季度)总第6期成功举办。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吕立勤参加论坛主旨演讲,并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首都功能定位展开了讨论。

首先他对报告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份新鲜出炉的报告是按照总量、结构、体制和机制宏观经济研究的经典思路展开的。它的数据很详实,不仅全面、系统分析了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对北京经济总量及相关方面的内在与外在的影响,还从居民收入、供需关系、企业研发投入与效益产出,财政支出与产业体系重构这些关系的诸多方面对当前北京经济做了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判断,让我们看到在首都功能区域经济中心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呈现出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认真思考一下首都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晰一点。

从时间维度上看,对首都功能定位至少有三个观察点。第一,从历史长过程看。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毫无疑问是历史传统悠久的政治中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同步形成和发展了与首都功能相伴相生的文化中心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定位是毋庸置疑的。第二,从未来走势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走强,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首都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这个功能也是可以预期的。第三,从城市的人力资本构成看。北京不仅拥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一流和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且还以此为载体成为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人才最集中的超大规模都市。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优越条件是无出其右的。当然,北京现在是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标准就更高了,但是如果放到国内的情况和条件看,北京仍然是最好的。

其次,从空间维度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它既有核心承载区,也有核心区之外的功能释放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统筹协调好首都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与之对应的发展空间。以政治中心为例,中央要求北京进一步优化中央党政机关办公布局,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以更大范围空间支撑中央政务活动。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务核心区与原来北京市曾经打造的中央商务区和现已形成的经济承载区,在空间上要有清晰的区分。而在功能重组的过程中,出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和经济效益的这种变化,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个问题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再看文化中心。核心区不仅是文化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这不仅涉及到保护与发展如何统筹和协调,同样也面临要以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功能和结构与之对应,这个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个当然就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将在核心之外实现市场和发展,比如说中关村科技城,顺义、昌平的科技城,还有亦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现有的这个区域空间还是相对清晰的。但无论是核心区还是非核心区,首都北京发展的行政区域都决定了它的空间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中央对北京的要求也非常明确,这就是要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负、减重、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的双控,倒逼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等。这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要持之以恒推进的重要的一项工作。

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应该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无论是哪个中心的功能,都离不开北京自身的强大经济基础的有力支撑。如果把上述的时空维度结合,以四个中心功能为不可动摇的固定原点,以空间区域为发展范围,这样去思考北京经济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让首都北京的经济基础有力支撑起中央对北京功能定位的要求,画出一个既符合中央对北京功能定位要求、又满足北京高质量持续发展内在需要的同心圆。这可能是首都北京在功能优化调整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北京经济论坛(第六期)丨吕立勤: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首都功能定位加以理解


2021年2月4日,北京经济论坛(2020年第四季度)总第6期成功举办。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吕立勤参加论坛主旨演讲,并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首都功能定位展开了讨论。

首先他对报告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份新鲜出炉的报告是按照总量、结构、体制和机制宏观经济研究的经典思路展开的。它的数据很详实,不仅全面、系统分析了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对北京经济总量及相关方面的内在与外在的影响,还从居民收入、供需关系、企业研发投入与效益产出,财政支出与产业体系重构这些关系的诸多方面对当前北京经济做了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判断,让我们看到在首都功能区域经济中心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呈现出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认真思考一下首都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晰一点。

从时间维度上看,对首都功能定位至少有三个观察点。第一,从历史长过程看。北京有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毫无疑问是历史传统悠久的政治中心,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同步形成和发展了与首都功能相伴相生的文化中心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定位是毋庸置疑的。第二,从未来走势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走强,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首都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这个功能也是可以预期的。第三,从城市的人力资本构成看。北京不仅拥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一流和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且还以此为载体成为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人才最集中的超大规模都市。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优越条件是无出其右的。当然,北京现在是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标准就更高了,但是如果放到国内的情况和条件看,北京仍然是最好的。

其次,从空间维度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它既有核心承载区,也有核心区之外的功能释放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统筹协调好首都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与之对应的发展空间。以政治中心为例,中央要求北京进一步优化中央党政机关办公布局,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以更大范围空间支撑中央政务活动。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务核心区与原来北京市曾经打造的中央商务区和现已形成的经济承载区,在空间上要有清晰的区分。而在功能重组的过程中,出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和经济效益的这种变化,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个问题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再看文化中心。核心区不仅是文化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这不仅涉及到保护与发展如何统筹和协调,同样也面临要以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功能和结构与之对应,这个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个当然就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将在核心之外实现市场和发展,比如说中关村科技城,顺义、昌平的科技城,还有亦庄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现有的这个区域空间还是相对清晰的。但无论是核心区还是非核心区,首都北京发展的行政区域都决定了它的空间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中央对北京的要求也非常明确,这就是要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负、减重、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的双控,倒逼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等。这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要持之以恒推进的重要的一项工作。

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应该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无论是哪个中心的功能,都离不开北京自身的强大经济基础的有力支撑。如果把上述的时空维度结合,以四个中心功能为不可动摇的固定原点,以空间区域为发展范围,这样去思考北京经济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让首都北京的经济基础有力支撑起中央对北京功能定位的要求,画出一个既符合中央对北京功能定位要求、又满足北京高质量持续发展内在需要的同心圆。这可能是首都北京在功能优化调整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