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院动态|“地方出题、学校答题”智库青年人才训练营调研第一站:文化与科技交汇中的北京副中心未来愿景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12-19
2024年12月18日-20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智库青年人才训练营赴城市副中心展开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就此次调研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调研不能仅限于一般的参观考察,必须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并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本次调研活动以在地的田野为课堂,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引导同学们在个体和时代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真实、紧密的联系。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北京市通州区委的大力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委办副主任易良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仲浩天等参与调研。
12月18日上午,调研团队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启此次调研活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座智慧型综合博物馆。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此行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指示精神的积极响应,也是对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回望。训练营学员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全面了解了通州在大运河漕运史上的辉煌篇章,深刻感受了通州大运河从古代漕运重地到现代城市副中心“黄金水道”的华丽转身,认识到了大运河对于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意义。
随后,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建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城市图书馆打造了初代元宇宙图书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超越想象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将实体场馆复刻至云端,读者可穿行线上的平行世界,与数字人展开对话。北京城市图书馆已成为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新样本。
之后,调研团队一行来到北京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位于大运河畔,形似古粮仓的独特设计,集结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绿心露天剧场以及艺术生产和公共服务空间,被誉为“文化粮仓”。一方面,北京艺术中心秉承国家大剧院“人民性”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亲民、为民、惠民的艺术殿堂。与此同时,北京艺术中心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观众可以沉浸体验“艺术+科技”的最新应用成果。工作人员特别介绍了音乐厅内的“镇厅之宝”管风琴。这架管风琴共86音栓,高度达到10.3米,宽度12米,层次丰富,是国际首创。通过工作人员生动的讲解,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北京艺术中心的建设过程、品牌特色及其在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8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展厅展开调研。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目前,副中心“一城一带一轴、四区三镇多点”的城市框架和发展布局基本成型,并聚焦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生态共建等领域,在区域协同方面不断深化,全面增强区域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团队成员观看了《打造无愧于时代的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宣传片,通过沙盘、规划展板和模型,深入了解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调研结束后,调研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办了“副中心规划和发展情况”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主讲。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仲浩天主持。
讲座伊始,李秀伟讲解了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以及优势条件,指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李秀伟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已于2018年12月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并从战略定位、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主导功能以及城市特色等方面讲解了城市副中心蓝图绘就实施的情况。
讲座后,易良琪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总体介绍。他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本次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和通州区的一次“双向奔赴”,对于博士研究生成长以及助力地方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他为调研团队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政策背景以及发展优势,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本等方面,与同学们交流了地方发展的内外动力。最后,他表示,这次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期待通过大家向同学们宣传通州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良好环境和美好愿景,从而带动更多同学深入副中心、宣传副中心、研究副中心、共建副中心,把这次活动打造成校地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随后,同学们就社会治理、区域规划、城市品牌建设等议题积极提问、深入讨论,气氛活跃。
最后,仲浩天老师对当天活动予以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活动为博士研究生走进社会、读懂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希望同学们珍惜调研机会,在实践中发现、检验、捕捉、理解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实地调研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建设情况,能够更好地帮助团队成员走出围墙,走进实践,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与政策导向,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地方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文字|李慧琴
编辑|高家欣
首发院动态|“地方出题、学校答题”智库青年人才训练营调研第一站:文化与科技交汇中的北京副中心未来愿景
2024年12月18日-20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智库青年人才训练营赴城市副中心展开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就此次调研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调研不能仅限于一般的参观考察,必须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并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本次调研活动以在地的田野为课堂,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引导同学们在个体和时代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真实、紧密的联系。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北京市通州区委的大力支持。北京市通州区委办副主任易良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仲浩天等参与调研。
12月18日上午,调研团队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启此次调研活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座智慧型综合博物馆。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此行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指示精神的积极响应,也是对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回望。训练营学员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全面了解了通州在大运河漕运史上的辉煌篇章,深刻感受了通州大运河从古代漕运重地到现代城市副中心“黄金水道”的华丽转身,认识到了大运河对于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意义。
随后,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建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城市图书馆打造了初代元宇宙图书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超越想象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将实体场馆复刻至云端,读者可穿行线上的平行世界,与数字人展开对话。北京城市图书馆已成为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新样本。
之后,调研团队一行来到北京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位于大运河畔,形似古粮仓的独特设计,集结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绿心露天剧场以及艺术生产和公共服务空间,被誉为“文化粮仓”。一方面,北京艺术中心秉承国家大剧院“人民性”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亲民、为民、惠民的艺术殿堂。与此同时,北京艺术中心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观众可以沉浸体验“艺术+科技”的最新应用成果。工作人员特别介绍了音乐厅内的“镇厅之宝”管风琴。这架管风琴共86音栓,高度达到10.3米,宽度12米,层次丰富,是国际首创。通过工作人员生动的讲解,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北京艺术中心的建设过程、品牌特色及其在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8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展厅展开调研。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目前,副中心“一城一带一轴、四区三镇多点”的城市框架和发展布局基本成型,并聚焦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生态共建等领域,在区域协同方面不断深化,全面增强区域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团队成员观看了《打造无愧于时代的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宣传片,通过沙盘、规划展板和模型,深入了解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调研结束后,调研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办了“副中心规划和发展情况”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主讲。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仲浩天主持。
讲座伊始,李秀伟讲解了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以及优势条件,指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李秀伟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已于2018年12月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并从战略定位、城市规模、空间结构、主导功能以及城市特色等方面讲解了城市副中心蓝图绘就实施的情况。
讲座后,易良琪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总体介绍。他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本次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和通州区的一次“双向奔赴”,对于博士研究生成长以及助力地方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他为调研团队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政策背景以及发展优势,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本等方面,与同学们交流了地方发展的内外动力。最后,他表示,这次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期待通过大家向同学们宣传通州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良好环境和美好愿景,从而带动更多同学深入副中心、宣传副中心、研究副中心、共建副中心,把这次活动打造成校地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随后,同学们就社会治理、区域规划、城市品牌建设等议题积极提问、深入讨论,气氛活跃。
最后,仲浩天老师对当天活动予以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活动为博士研究生走进社会、读懂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希望同学们珍惜调研机会,在实践中发现、检验、捕捉、理解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实地调研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建设情况,能够更好地帮助团队成员走出围墙,走进实践,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与政策导向,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地方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文字|李慧琴
编辑|高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