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沪论坛”|应汉杰院士致辞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11-25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京沪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二是要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三是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向世界作出科技创新的中国贡献。
应汉杰指出,建设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主要输出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本次论坛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彰显两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
应汉杰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既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也要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是要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两地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话,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全局视野下打造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的创新链,形成开放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全球化视野,科技进步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既要以互惠共享精神、开放合作姿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交流合作中不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又要重视提升人才黏性,为国内外科研人员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同时完善政策保障,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激发城市创新潜能,逐步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高地。
整理 高家欣
审核 樊雪
首届“京沪论坛”|应汉杰院士致辞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京沪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汉杰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二是要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三是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向世界作出科技创新的中国贡献。
应汉杰指出,建设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主要输出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本次论坛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彰显两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
应汉杰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既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也要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是要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两地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话,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全局视野下打造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的创新链,形成开放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要坚持以开放的态度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全球化视野,科技进步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既要以互惠共享精神、开放合作姿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交流合作中不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又要重视提升人才黏性,为国内外科研人员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同时完善政策保障,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激发城市创新潜能,逐步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高地。
整理 高家欣
审核 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