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 张云华:人地关系拐点的来临为北京的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重大机遇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10-23

202210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北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率先之路在北京文化大厦成功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张云华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人地关系拐点来临,北京如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旨演讲。


张云华.png


张云华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的结构性均衡正在逐步出现的态势。首先从总人口的视角来看,人地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拐点。2021年我国总人口净增长48万人,人口高峰或已达到,2022年的人口可能呈现负增长或不增长的状态。其次,农业生产经营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拐点。我国232万个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为3亿亩,平均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面积为130亩,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人地配比已经达到了相对均衡的状态。再次,局部性的人地关系拐点也已来临。许多地区依靠少数农户,加之集体经营、专业化经营以及社会生产性服务,就已经能够实现一个地区整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地关系的局部性均衡已经出现。人地关系拐点的来临为北京的农业现代化也创造了重大机遇。对此,张云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审视人地关系变化,调整基础性关键性政策。张云华提出人多地少向人地均衡的转变需要政策的引导和积极的应对,完善相关的经营制度和政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与人地均衡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农业的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产业支持政策等。应该支持小农户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甚至是小型农业企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应大力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科技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中。再次,北京应利用好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等农业科技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率先落地。

二是适应人地关系均衡,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张云华提出自1995年起乡村人口就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已降至1.77亿,与此同时,集体经营、专业化经营以及社会生产性服务进程不断深化,目前人地关系的局部性均衡已经出现。在人地关系均衡出现重大转变的情况下,应继续支持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的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形式。同时,北京应继续发挥自身在集体经营、专业化生产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人地均衡状态,利用好北京的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充实三权分置内容形式。张云华认为充实三权分置的核心在于给予真正务农的主体以土地生产经营的能力,破除土地分散化、细碎化的桎梏,不断提升人地关系均衡水平。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专业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专业水平。二是要畅通不务农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的政策通道,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均衡水平。三是要稳定乡村经营主体的经营权,提高经营主体生产效率。提前认识到并利用好这种人地关系,从政策和制度上适应这种均衡,对于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 张云华:人地关系拐点的来临为北京的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重大机遇

202210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都乡村振兴论坛(总第1期)——北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率先之路在北京文化大厦成功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张云华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人地关系拐点来临,北京如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旨演讲。


张云华.png


张云华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的结构性均衡正在逐步出现的态势。首先从总人口的视角来看,人地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拐点。2021年我国总人口净增长48万人,人口高峰或已达到,2022年的人口可能呈现负增长或不增长的状态。其次,农业生产经营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拐点。我国232万个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为3亿亩,平均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面积为130亩,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人地配比已经达到了相对均衡的状态。再次,局部性的人地关系拐点也已来临。许多地区依靠少数农户,加之集体经营、专业化经营以及社会生产性服务,就已经能够实现一个地区整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地关系的局部性均衡已经出现。人地关系拐点的来临为北京的农业现代化也创造了重大机遇。对此,张云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审视人地关系变化,调整基础性关键性政策。张云华提出人多地少向人地均衡的转变需要政策的引导和积极的应对,完善相关的经营制度和政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与人地均衡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农业的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产业支持政策等。应该支持小农户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甚至是小型农业企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应大力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科技等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中。再次,北京应利用好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等农业科技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率先落地。

二是适应人地关系均衡,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张云华提出自1995年起乡村人口就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已降至1.77亿,与此同时,集体经营、专业化经营以及社会生产性服务进程不断深化,目前人地关系的局部性均衡已经出现。在人地关系均衡出现重大转变的情况下,应继续支持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的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形式。同时,北京应继续发挥自身在集体经营、专业化生产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人地均衡状态,利用好北京的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充实三权分置内容形式。张云华认为充实三权分置的核心在于给予真正务农的主体以土地生产经营的能力,破除土地分散化、细碎化的桎梏,不断提升人地关系均衡水平。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专业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专业水平。二是要畅通不务农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的政策通道,进一步提高人地关系均衡水平。三是要稳定乡村经营主体的经营权,提高经营主体生产效率。提前认识到并利用好这种人地关系,从政策和制度上适应这种均衡,对于北京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