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论坛(第六期)| 黄石松:北京要坚持减量发展、注重区域协同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1-03-11
2021年2月4日,北京经济论坛(2020年第四季度)总第6期成功举办。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首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石松以“北京要坚持减量发展、注重区域协同”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以下是主要内容。
张杰副院长的报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来思考问题,从短期、中长期相结合来谋划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推进和相互支撑式的发展模式”,提法有新意、有内涵。报告有很多细节可圈可点,比如把北京和上海对比分析,数据详细、论证充分。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两会”上,有四个热点、两个口号引起热议。
一是关于数字经济。北京提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对于北京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大家都有共识。谈得多的不是要不要发展数字经济,而是如何发展数字经济。各地都在搞、很热,北京有没有比较优势。有代表认为目标提得太高,质疑能否实现。
二是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前北京的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升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是全球大国博弈,是中美科技竞争。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了科技发展的“四个面向”。北京作为首都,义无反顾要把国家战略重任扛起来,这是落实首都功能的问题。因此,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如何建设?能不能够如期建成?
三是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代表提出来,是不是不提为好?也有代表认为,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事实上,北京立都以来就是消费中心城市。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引起首都的人口增长、功能膨胀。要解决首都的日常供应,要增强首都功能,就必然引起消费需求的增长。比如说,修通州码头和京杭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从南方调用粮食和物资。清朝建都后,同仁堂、全聚德、京剧等都是从外省市迁到北京的。建立新中国初期,为满足人口增长、百废待兴带来的消费需求,也采取了引进全国各地品牌保证北京供应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发生过一场较大的争论:北京要不要发展工业?结果是肯定的,北京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比如石景山热电厂、石景山钢铁厂、燕山石化等。既是客观需要,更关键的是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社会主义要消除阶级剥削,劳动创造价值,在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在建立中国工业体系的进程中,首都要做表率,所以就在首都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梁思成先生在做首都规划时提出的“梁陈方案”,之所以没有采纳,今天很多人只记住了“拆古城墙”的故事,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和意识形态下,把古城保护起来用于旅游,被认为是维护封建皇权,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所以有委员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都,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还是不要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好。
四是关于“两区”建设。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很少搁在北京,原因还是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性。由此,中央给北京“两区”建设的任务是不是一个信号?是不是一个风向标?学界有各种探测和解读:其一,是不是要求北京的改革开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其二,是不是要求北京经济发展也要发挥带头作用?有评论说,北京要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引擎,北京要成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其三,是不是要求首都财政主要靠北京自己想办法解决。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更清醒认识和把握一些重大命题,坚持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根本命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
一、要始终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能再搞成经济中心
抓数字经济、“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不能一哄而上。北京要发展经济,但不要头脑发热,北京不能搞成经济中心。不能回到聚集资源求发展的老路,不能什么都要,不能盲目与上海、深圳、杭州抢资源,甚至与其他国际城市去简单类比。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讲过,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病。北京要不要发展经济?很显然,要搞好经济发展,但不能搞成经济中心。怎么搞好经济?要坚持通过疏解功能、通过减量来实现发展。减量发展走到今天,怎么焕发新的活力来,数字经济、“两区”建设是抓手,但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哄而上。
二、要坚持区域协同发展,避免“北京向东”
现在感觉北京发展的重心是在东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点在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重大项目的布局也主要在东、北部,比如大兴机场、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技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每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不低于1000亿,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拉开后,整个工作重心似乎在东部、北部。
历史上一直就有“北京向东”的说法,北京城的发展始于西部,“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辽金时代北京城的重心在房山、门头沟一带,到金中都时,城市中心在现在的菜户营,到元大都时期,城市轮廓逐步向东、北拓张,到明、清时期,确定北京城的基本框架和格局,整个发展态势似乎就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
回想起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曾提出“南城行动计划”和“西部发展计划”,实际上是要缩小北部地区与南部、西部的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发展。因此,从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在未来北京的建设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均衡发展,在坚持减量发展基础上,要更多挖掘南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总之,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北京的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从首都发展根本要义出发,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压力、财政增长压力,而回到聚集资源和功能求发展的老路,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围绕首都功能发展经济,这个初心不能忘。
北京经济论坛(第六期)| 黄石松:北京要坚持减量发展、注重区域协同
2021年2月4日,北京经济论坛(2020年第四季度)总第6期成功举办。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首发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石松以“北京要坚持减量发展、注重区域协同”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以下是主要内容。
张杰副院长的报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来思考问题,从短期、中长期相结合来谋划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推进和相互支撑式的发展模式”,提法有新意、有内涵。报告有很多细节可圈可点,比如把北京和上海对比分析,数据详细、论证充分。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两会”上,有四个热点、两个口号引起热议。
一是关于数字经济。北京提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对于北京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大家都有共识。谈得多的不是要不要发展数字经济,而是如何发展数字经济。各地都在搞、很热,北京有没有比较优势。有代表认为目标提得太高,质疑能否实现。
二是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前北京的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升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是全球大国博弈,是中美科技竞争。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了科技发展的“四个面向”。北京作为首都,义无反顾要把国家战略重任扛起来,这是落实首都功能的问题。因此,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如何建设?能不能够如期建成?
三是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代表提出来,是不是不提为好?也有代表认为,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事实上,北京立都以来就是消费中心城市。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引起首都的人口增长、功能膨胀。要解决首都的日常供应,要增强首都功能,就必然引起消费需求的增长。比如说,修通州码头和京杭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从南方调用粮食和物资。清朝建都后,同仁堂、全聚德、京剧等都是从外省市迁到北京的。建立新中国初期,为满足人口增长、百废待兴带来的消费需求,也采取了引进全国各地品牌保证北京供应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发生过一场较大的争论:北京要不要发展工业?结果是肯定的,北京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比如石景山热电厂、石景山钢铁厂、燕山石化等。既是客观需要,更关键的是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社会主义要消除阶级剥削,劳动创造价值,在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在建立中国工业体系的进程中,首都要做表率,所以就在首都布局了一批工业项目。梁思成先生在做首都规划时提出的“梁陈方案”,之所以没有采纳,今天很多人只记住了“拆古城墙”的故事,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和意识形态下,把古城保护起来用于旅游,被认为是维护封建皇权,是剥削阶级的思想。所以有委员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都,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还是不要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好。
四是关于“两区”建设。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很少搁在北京,原因还是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性。由此,中央给北京“两区”建设的任务是不是一个信号?是不是一个风向标?学界有各种探测和解读:其一,是不是要求北京的改革开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其二,是不是要求北京经济发展也要发挥带头作用?有评论说,北京要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引擎,北京要成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其三,是不是要求首都财政主要靠北京自己想办法解决。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更清醒认识和把握一些重大命题,坚持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根本命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
一、要始终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能再搞成经济中心
抓数字经济、“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不能一哄而上。北京要发展经济,但不要头脑发热,北京不能搞成经济中心。不能回到聚集资源求发展的老路,不能什么都要,不能盲目与上海、深圳、杭州抢资源,甚至与其他国际城市去简单类比。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讲过,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病。北京要不要发展经济?很显然,要搞好经济发展,但不能搞成经济中心。怎么搞好经济?要坚持通过疏解功能、通过减量来实现发展。减量发展走到今天,怎么焕发新的活力来,数字经济、“两区”建设是抓手,但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哄而上。
二、要坚持区域协同发展,避免“北京向东”
现在感觉北京发展的重心是在东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着力点在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重大项目的布局也主要在东、北部,比如大兴机场、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技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每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不低于1000亿,城市副中心建设框架拉开后,整个工作重心似乎在东部、北部。
历史上一直就有“北京向东”的说法,北京城的发展始于西部,“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辽金时代北京城的重心在房山、门头沟一带,到金中都时,城市中心在现在的菜户营,到元大都时期,城市轮廓逐步向东、北拓张,到明、清时期,确定北京城的基本框架和格局,整个发展态势似乎就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
回想起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曾提出“南城行动计划”和“西部发展计划”,实际上是要缩小北部地区与南部、西部的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城乡均衡发展。因此,从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在未来北京的建设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均衡发展,在坚持减量发展基础上,要更多挖掘南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总之,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北京的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从首都发展根本要义出发,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压力、财政增长压力,而回到聚集资源和功能求发展的老路,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围绕首都功能发展经济,这个初心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