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接诉即办”案例进课堂|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与治理意蕴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2-12-01

2022年11月26日晚,“接诉即办”进MPA课堂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成功举办,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工委副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白纸坊街道办事处杜春晓主任和学院党委书记孙柏瑛教授对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与治理意蕴进行了精彩深入的讲解。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文钊教授点评,学院院务委员、MPA教育中心主任刘鹏教授主持,300余名MPA同学在线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刘鹏教授简要介绍了杜春晓主任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丰富经历和孙柏瑛教授对“接诉即办”所开展的系统深入的前期研究。随后,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分别就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和治理意蕴展开了详细的讲解。


640.png


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

结合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工作实践,杜春晓主任对北京接诉即办中的实践智慧进行阐述。首先,杜春晓主任介绍了白纸坊街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突出成效。白纸坊街道位于西城区南大门,辖区面积约3.11平方千米,共有社区19个,常住人口9.12万人。杜春晓主任用“三多”总结了白纸坊街道的工作难点:老旧小区多,共计84个,占小区总数的84%,引发的诉求占比为49.12%;施工工地多,大小工地共42处,占辖区总面积34%;人多,人口密度在全市五环内106个街乡镇中位列第六,带来生活居住诉求比例高。复杂的辖区情况给接诉即办带来极大困难,导致白纸坊街道接诉即办工作排名落后。但历经两年多的实干探索,从2020年9月开始,白纸坊街道接诉即办成绩从低位徘徊到持续保持西城前列、全市前70名,从西城区的“白十五”变成压舱石。杜春晓主任认为,接诉即办是赛马场,让白纸坊街道这匹“跑不动”的“老马”重新跑起来。

接下来,杜春晓主任分享了白纸坊街道在接诉即办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实践经验。杜春晓主任认为,做好接诉即办工作需要技和艺的统一,重点在四个方面:第一,一定要抓牢“热线治街”这条主线。第二,串联“服”“管”两翼。第三,打响三场战役。第四,仰赖四方力量。此外,杜春晓主任还就“十三香”“十不说”“用好五个能人”“接诉即办小橘本”等工作实际案例向同学们进行了讲解。最后,杜春晓主任全面总结了白纸坊街道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


640 (1).png


北京接诉即办的治理意蕴

在听完杜春晓主任的分享之后,孙柏瑛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感受:第一,基层治理的理论很重要,但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有理论素养,更要有实干精神,还要有为民情怀,肝胆相照是基层工作者和群众之间的最好状态;第二,基层工作重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白纸坊街道的金句中就有非常亲切的表达,比如说“消消气”“暖暖心”“老白家人”;第三,可以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接诉即办,其带来的不仅仅是体制机制的变革,也是对邻里文化的塑造,能够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治理成本,让老旧小区焕发活力。

接下来,结合调研经历,孙柏瑛教授提炼出北京接诉即办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四个方面:一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运行变化。接诉即办加强了街道内设机构的协调化和协同化,整合现有组织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围绕诉求形成的管理流程,并强化组织内外部“跨部门”的协同与联系。二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政社关系形式变化。接诉即办让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走访居民,与利益相关人员协商共治,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协力完成公共治理任务。三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技术治理工作变化。接诉即办的绩效要求催生了街道工作方法的创新,包括加强网络平台、AI系统等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推动与网格化等原有系统的联动衔接等。四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思维转换,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立问题意识,增强基层政府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推动基层政府在竞争中相互学习。


640 (2).png


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结合丰富工作实践和高度理论提炼的讲解,激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讲解部分结束后,参与讲座的同学们就“熟人社会”的交往心理和未来发展、锻炼青年干部的经验、诉求平台的“效率悖论”、接诉即办的事件流转机制等问题跟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而详实的回答,同学们表示获益良多。

交流结束后,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文钊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李文钊教授表示,杜春晓主任所在的街道情况复杂,接诉即办成绩能够从垫底的“白十五”跃升到前三甲并持续高位运行,其经验做法很具创新性。杜春晓主任所讲的工作故事,内含着治理的经验,值得进行更多的学术阐释。李文钊教授进一步指出,孙柏瑛教授对接诉即办如何影响城市基层治理的分析,是MPA同学论文写作的学习范本,其中展现出来的分类逻辑、科学对话和理论思考,值得同学们深入学习。最后,李文钊教授再次表达了对两位教授讲解的诚挚感谢。


“接诉即办”案例进课堂|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与治理意蕴

2022年11月26日晚,“接诉即办”进MPA课堂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成功举办,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工委副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白纸坊街道办事处杜春晓主任和学院党委书记孙柏瑛教授对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与治理意蕴进行了精彩深入的讲解。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文钊教授点评,学院院务委员、MPA教育中心主任刘鹏教授主持,300余名MPA同学在线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刘鹏教授简要介绍了杜春晓主任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丰富经历和孙柏瑛教授对“接诉即办”所开展的系统深入的前期研究。随后,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分别就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和治理意蕴展开了详细的讲解。


640.png


北京接诉即办的实践智慧

结合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工作实践,杜春晓主任对北京接诉即办中的实践智慧进行阐述。首先,杜春晓主任介绍了白纸坊街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突出成效。白纸坊街道位于西城区南大门,辖区面积约3.11平方千米,共有社区19个,常住人口9.12万人。杜春晓主任用“三多”总结了白纸坊街道的工作难点:老旧小区多,共计84个,占小区总数的84%,引发的诉求占比为49.12%;施工工地多,大小工地共42处,占辖区总面积34%;人多,人口密度在全市五环内106个街乡镇中位列第六,带来生活居住诉求比例高。复杂的辖区情况给接诉即办带来极大困难,导致白纸坊街道接诉即办工作排名落后。但历经两年多的实干探索,从2020年9月开始,白纸坊街道接诉即办成绩从低位徘徊到持续保持西城前列、全市前70名,从西城区的“白十五”变成压舱石。杜春晓主任认为,接诉即办是赛马场,让白纸坊街道这匹“跑不动”的“老马”重新跑起来。

接下来,杜春晓主任分享了白纸坊街道在接诉即办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实践经验。杜春晓主任认为,做好接诉即办工作需要技和艺的统一,重点在四个方面:第一,一定要抓牢“热线治街”这条主线。第二,串联“服”“管”两翼。第三,打响三场战役。第四,仰赖四方力量。此外,杜春晓主任还就“十三香”“十不说”“用好五个能人”“接诉即办小橘本”等工作实际案例向同学们进行了讲解。最后,杜春晓主任全面总结了白纸坊街道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


640 (1).png


北京接诉即办的治理意蕴

在听完杜春晓主任的分享之后,孙柏瑛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感受:第一,基层治理的理论很重要,但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有理论素养,更要有实干精神,还要有为民情怀,肝胆相照是基层工作者和群众之间的最好状态;第二,基层工作重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白纸坊街道的金句中就有非常亲切的表达,比如说“消消气”“暖暖心”“老白家人”;第三,可以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接诉即办,其带来的不仅仅是体制机制的变革,也是对邻里文化的塑造,能够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治理成本,让老旧小区焕发活力。

接下来,结合调研经历,孙柏瑛教授提炼出北京接诉即办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四个方面:一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运行变化。接诉即办加强了街道内设机构的协调化和协同化,整合现有组织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围绕诉求形成的管理流程,并强化组织内外部“跨部门”的协同与联系。二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政社关系形式变化。接诉即办让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走访居民,与利益相关人员协商共治,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协力完成公共治理任务。三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技术治理工作变化。接诉即办的绩效要求催生了街道工作方法的创新,包括加强网络平台、AI系统等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推动与网格化等原有系统的联动衔接等。四是撬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思维转换,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立问题意识,增强基层政府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推动基层政府在竞争中相互学习。


640 (2).png


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结合丰富工作实践和高度理论提炼的讲解,激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讲解部分结束后,参与讲座的同学们就“熟人社会”的交往心理和未来发展、锻炼青年干部的经验、诉求平台的“效率悖论”、接诉即办的事件流转机制等问题跟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杜春晓主任和孙柏瑛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而详实的回答,同学们表示获益良多。

交流结束后,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文钊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李文钊教授表示,杜春晓主任所在的街道情况复杂,接诉即办成绩能够从垫底的“白十五”跃升到前三甲并持续高位运行,其经验做法很具创新性。杜春晓主任所讲的工作故事,内含着治理的经验,值得进行更多的学术阐释。李文钊教授进一步指出,孙柏瑛教授对接诉即办如何影响城市基层治理的分析,是MPA同学论文写作的学习范本,其中展现出来的分类逻辑、科学对话和理论思考,值得同学们深入学习。最后,李文钊教授再次表达了对两位教授讲解的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