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glish 分享到
研究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北京大学教授吴明: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思考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05-26

微信图片_20240523164532.jpg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都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吴明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思考”为题,做了主旨发言。


吴明教授从供需匹配视角出发,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制度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北京市长护险制度建设提出6条具体建议。


当前我国长护服务的供需矛盾分析


吴明教授指出,从先行研究和具体实践两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利用存在着一些现实性问题。人口老龄化、慢病患病率上升、失能规模不断扩大,理应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刚性需求,且需求不断增长。很多研究根据失能规模和增长率测算,认为长护服务资源严重不足,服务供给存在很大缺口,提出应建设机构、增床位和人员以及提高人员服务能力。


但在实际利用上,一是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出现医疗护理需求时会选择直接住院,但存在住院难、费用高、负担重等问题,尤其是三甲医院,且其中很多老年人不需要住院诊治,更没有必要住三甲医院;二是一些在社区居家层面医疗照护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存在着社区医疗照护服务资源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依靠家庭成员或家政服务员完成日常照护,但又缺乏医疗照护的能力;三是相当比例的长护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够高,加之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不愿去,而质量高的机构又因费用高大多数老年人负担不起,由此造成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运营困难等现实困境。


推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吴明教授提出,如果是长护资源不足,应该是供不应求,但为什么相当比例的机构床位使用率不高?运营困难?为什么长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长护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虽然政府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护理院等机构建设一次性资金支持、床位补贴等政策支持,但相当比例机构的床位使用率不高、运营困难;二是社区居家层面的医养照护服务资源不足,实际开展的服务动力不足,不能满足需求;三是由于工作苦、工资少,长期护理队伍面临数量不足,能力不强,流失较多等问题,机构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雇佣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水平偏低的护理人员,以控制成本,但必然造成服务供给水平不高的问题,而这又将会加剧机构的空床率,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四是如果长护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不高,建立的长护保险难以购买一定质量服务,但服务体系缺乏稳定的筹资来源,又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质量不高,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也弱化了社区在长护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这导致长期护理保险也同样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之中。


因此,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当前主要有两种筹资来源。一是医疗保险,但医保支付长护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护服务项目少、支付水平不高,大部分费用需使用者自付;虽然到医院住院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但医院医疗费用显著高于长护机构费用,导致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养老保险或退休金,但多数老年人不仅收入水平不高,而且还倾向于在地安养,而现实是社区又无法提供满足需求的医疗照护服务。而长护保险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理应是解决长护服务筹资问题核心制度。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几点建议


吴明教授指出,我国自2016年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在国家层面广泛推进,是长护服务筹资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的主要原因。为此,她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央地政府齐发力。一方面,国家要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进程,在总结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方案。同时,各地区也要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国家政策出台,因地制宜推行长护险。二是注重长护险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三是根据北京市的情况研究支付政策,包括支付范围、对象、方式、标准,探索不同类型机构、社区和居家长护服务的支付方式。四是制定配套政策,包括失能水平评定、护理服务分级评定、服务规范、职业标准等在内的服务管理体制,同时注重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五是完善监督机制,包括使用者资格认定、长护机构资质认定、人员资质认定等。六是增加宣传力度,注重媒体等公共平台在长护险推广普及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对长护险的认识水平,为未来长护险筹资打下社会基础。


专家观点|北京大学教授吴明: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思考

微信图片_20240523164532.jpg


2024年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都热点问题研讨会暨超大城市“老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吴明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思考”为题,做了主旨发言。


吴明教授从供需匹配视角出发,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制度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北京市长护险制度建设提出6条具体建议。


当前我国长护服务的供需矛盾分析


吴明教授指出,从先行研究和具体实践两个维度来看,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利用存在着一些现实性问题。人口老龄化、慢病患病率上升、失能规模不断扩大,理应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刚性需求,且需求不断增长。很多研究根据失能规模和增长率测算,认为长护服务资源严重不足,服务供给存在很大缺口,提出应建设机构、增床位和人员以及提高人员服务能力。


但在实际利用上,一是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出现医疗护理需求时会选择直接住院,但存在住院难、费用高、负担重等问题,尤其是三甲医院,且其中很多老年人不需要住院诊治,更没有必要住三甲医院;二是一些在社区居家层面医疗照护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存在着社区医疗照护服务资源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依靠家庭成员或家政服务员完成日常照护,但又缺乏医疗照护的能力;三是相当比例的长护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够高,加之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不愿去,而质量高的机构又因费用高大多数老年人负担不起,由此造成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运营困难等现实困境。


推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吴明教授提出,如果是长护资源不足,应该是供不应求,但为什么相当比例的机构床位使用率不高?运营困难?为什么长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长护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虽然政府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护理院等机构建设一次性资金支持、床位补贴等政策支持,但相当比例机构的床位使用率不高、运营困难;二是社区居家层面的医养照护服务资源不足,实际开展的服务动力不足,不能满足需求;三是由于工作苦、工资少,长期护理队伍面临数量不足,能力不强,流失较多等问题,机构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雇佣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水平偏低的护理人员,以控制成本,但必然造成服务供给水平不高的问题,而这又将会加剧机构的空床率,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四是如果长护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不高,建立的长护保险难以购买一定质量服务,但服务体系缺乏稳定的筹资来源,又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质量不高,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也弱化了社区在长护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这导致长期护理保险也同样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之中。


因此,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当前主要有两种筹资来源。一是医疗保险,但医保支付长护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护服务项目少、支付水平不高,大部分费用需使用者自付;虽然到医院住院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但医院医疗费用显著高于长护机构费用,导致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养老保险或退休金,但多数老年人不仅收入水平不高,而且还倾向于在地安养,而现实是社区又无法提供满足需求的医疗照护服务。而长护保险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理应是解决长护服务筹资问题核心制度。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几点建议


吴明教授指出,我国自2016年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在国家层面广泛推进,是长护服务筹资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推进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的主要原因。为此,她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央地政府齐发力。一方面,国家要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进程,在总结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方案。同时,各地区也要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国家政策出台,因地制宜推行长护险。二是注重长护险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三是根据北京市的情况研究支付政策,包括支付范围、对象、方式、标准,探索不同类型机构、社区和居家长护服务的支付方式。四是制定配套政策,包括失能水平评定、护理服务分级评定、服务规范、职业标准等在内的服务管理体制,同时注重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建设。五是完善监督机制,包括使用者资格认定、长护机构资质认定、人员资质认定等。六是增加宣传力度,注重媒体等公共平台在长护险推广普及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公众对长护险的认识水平,为未来长护险筹资打下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