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沪论坛”|张杰: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
编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11-28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京沪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在会上作题为《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的主题报告,从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进程评估、当前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具体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进程评估方面,张杰依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即“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位一体式国际创新中心,提出了14个具体评估指标,并结合统计数据评估分析了《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总体来看,《规划》中提出的如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水平、高被引科学家数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等目标在2025年末有望完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独角兽企业数量等目标甚至在2023年就已经提前实现,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数量等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在当前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方面,张杰首先指出,北京当前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并特别强调了北京企业部门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较大差距与进一步提升空间。第二,从竞争优势积累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来看,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仍需要在先进制造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发展方面迎头赶上。第三,北京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出现增长放缓的态势,这可能会制约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创新中心战略目标的实现。第四,尽管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集聚中心,但北京在培养和吸引技术创新领域最前沿人才方面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北京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化”分量还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出北京特色优势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发展道路。
最后,张杰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大力推动北京以前沿原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稳定性财政支出增长机制,同时促进高精尖企业部门在基础研究中的参与、畅通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体系。二是加快打造北京特色优势的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合理制定制造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水平目标,同时推动北京和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三是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四是强化北京在培养前沿尖端人才的自主能力,同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全球顶尖人才吸引集聚政策。五是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将北京打造成全球科技创新转移中心、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全球知识产权出口中心和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塑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首届“京沪论坛”|张杰: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京沪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北大厅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在会上作题为《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的主题报告,从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进程评估、当前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具体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进程评估方面,张杰依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即“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位一体式国际创新中心,提出了14个具体评估指标,并结合统计数据评估分析了《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总体来看,《规划》中提出的如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水平、高被引科学家数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等目标在2025年末有望完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独角兽企业数量等目标甚至在2023年就已经提前实现,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数量等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在当前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方面,张杰首先指出,北京当前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并特别强调了北京企业部门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较大差距与进一步提升空间。第二,从竞争优势积累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来看,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仍需要在先进制造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发展方面迎头赶上。第三,北京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出现增长放缓的态势,这可能会制约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创新中心战略目标的实现。第四,尽管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集聚中心,但北京在培养和吸引技术创新领域最前沿人才方面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北京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化”分量还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出北京特色优势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发展道路。
最后,张杰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大力推动北京以前沿原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稳定性财政支出增长机制,同时促进高精尖企业部门在基础研究中的参与、畅通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体系。二是加快打造北京特色优势的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合理制定制造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水平目标,同时推动北京和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三是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四是强化北京在培养前沿尖端人才的自主能力,同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全球顶尖人才吸引集聚政策。五是依托“一带一路”等平台,将北京打造成全球科技创新转移中心、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全球知识产权出口中心和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塑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